今年有幸出去学习了两次,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因为平日里我带2个班的语文课,还有科室的事情,所以一旦出门,就会引发一连串事情,比如换课,比如科室任务完成,当然还有上高中儿子的生活起居安排。
我是很乐意出门去的,一来可能换一种环境,会看到新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二来至少可以和同行有一个交流的机会,可以听一听大家都在怎么做;如果运气好的话,还能听到专家们与众不同的洞见。
这次培训实际上是10月份华东师范大学培训的第二期,顺理成章,我有了充足的理由出门。又恰逢期末临近,时间刚好够我把课程完成,留下学生参加考试就行,真是天公作美,顺水推舟。
武汉培训应大多数教师的需求,增加了如何研课、磨课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讨论如何让教学更有创意,更生活情境化,更能吸引学生。
这也是现在教育的应有之意: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更加看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我还是会有疑惑:知识是前辈从生活中研究、提炼、检验而来,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些知识经年累月体量庞大,体系复杂,如果我们需要再课堂上,一一探究、发现,效率自然会低很多;二来,这样的发现式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对于上课教师而言,会是很大的考验,因为生成性结果占比更大,不可预测性自然会更大,整个过程教师适时引导,及时纠偏,实际上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这就像放羊,之前我们是在前面用绳牵羊,现在我们是在羊群后面赶羊,看起来羊更自由了,但是毕竟我们有目的地的,如此跑偏的可能性更大,对于牧羊人而言,自是更大的挑战。从我的工作经验来看,我身边很多老师目前还是很难以胜任的,我们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制度的产物,也是承续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的执行者。如今这样大变革绝对是一个挑战。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当然明白培养能力,并不意味着排斥知识的教授,但是当我们一味强调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会不会助长电子产品喂养大的这一代学生的浮躁之心、功利之心?没有趣味性、刺激性,没有震碎三观的力度,没有切实改变现实的措施,就无法让他们潜心学习?
知识本身有它的严肃性、规范性,很多时候都是枯燥的,来不得半点花哨,如果没有忍受学习枯燥的能力,是不可能在某个领域深耕细作,有所成就的。
之前看罗素的《幸福之路》,他用了大量的篇幅讨论这种能力——“忍受烦闷的能耐”。“烦闷的反面不是欢娱,而是兴奋”,“不能忍受烦闷的一代,定是人物渺小的一代”,因为“不能忍受的烦闷,是从——不管这种论调显得如何奇特——惧怕烦闷来的。为了逃避那富有建设性的烦闷,他们反而堕入另一种更可怕的烦闷”。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这些热闹的课堂,极尽可能吸引学生的种种方法技巧,会不会有另一种隐患?(20240202武汉培训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