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301期【听课笔记】

第1301期【听课笔记】

作者: 三人行语文工作室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09:28 被阅读0次
        《昆明的雨》听课笔记

              文/高平三中  张永刚

    时间:2022年10月28日

    地点:高平三中专递教室1

    课题:《昆明的雨》

    讲课教师:李刚利

    教学过程及听课笔记:

    一、新课导入

    【课前屏显】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他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                                                                                          ——汪曾祺

            教师在讲台上巡视。

            学生放声读课文。

            听课笔记:

            屏幕上的文字很诗意,很有情趣,可以让学生一下子感受到汪曾祺的写作风格和性格特点。如果以此导入,定然是事半功倍;如果只是这样显示一下,那就真是损失惨重。李老师会怎样做呢?

            教师组织学生齐读屏幕上的文字,并推测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表看法——浪漫、善于观察、热爱生活等。

            教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听课笔记:

            老师让学生结合文本谈对汪曾祺的看法,这个设计很好,能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寻找有用信息,进行思考。但学生已经谈了看法,再返回来说从哪里看出来的,既浪费了时间,也让人觉得别扭。如果在齐读了文段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我从……中感受到汪曾祺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式谈对汪老的认识,就更自然美好了。

    二、课前检测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对“昆明的雨”的初印象。

            四位学生谈了自己的初印象。

            听课笔记:

            这是在变换当时读课文,熟悉课文,理解课文。学生们在读完课文后,用几百字写写自己初读的感受,这样既动脑又动手的活动,是我们语文课高层次思维活动。这样的活动有读写结合,有思维训练,有创意表达,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连导入带课前检测,李老师用时十二分钟,感觉有点多了。剩下的时间走进课文,深入研读,恐怕在时间上有点悬。

    三、出示目标,师生共同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品味文中语句,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

          3.了解汪曾祺的昆明情结,理解他对昆明雨季、昆明生活深沉而热烈的喜爱和思念。

          4.学会细心观察,用心体验,通过细微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听课笔记:

          目标过多。剩下33分钟,完成这样四个目标,估计会很匆忙。也许学生在下面对课文已经很熟悉了。

          品味语言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环节如果突破的好,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事?

    (2)这些跟“昆明的雨”有什么关系?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师生交流,明确景物人事;但在与“昆明的雨”的关系上有点困难。

            教师引导大家看画作中的文字,理解景物人事与“昆明的雨”的关系;并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听课笔记:

            此处的引导可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学生品读那几行题字,在读中自己去发现,而不是教师把关键句找出来,替代学生的阅读与思考。

            教师插入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屏显】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时期。在昆明,他不仅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许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还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汪曾祺73岁生日时曾作诗一首:“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晚年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也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

            听课笔记:

            资料的穿插,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作者对昆明的感情。

    五、品味语言,体悟深情。

    【屏显】

    1.在作者所描绘的众多雨季画面中,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最有味道?圈点批注,加以品析。

    2.汪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名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然后引入语言的品味。这个时候,教师有几句过渡语,大意是有人说,汪老全篇谋局、句段安排甚至标点,都有特别的味道。请同学们圈点批注,加以品味。

            学生批注不到两分钟,师生就进行了交流。

            听课笔记: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不利于集中精力思考,去圈点评注,难以实现品析的目标。圈点评注只是一个形式上的要求,无法真正得到落实。

            学生放声读课文,用时较多,课堂节奏会略显拖沓。

            教师的过渡语如果能显示在屏幕上,学生读书就有了方向。

          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一些语言的处理,李老师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比如:“这种东西也能吃?!”“这种东西这么好吃?!”“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等等。

            听课笔记:

            李老师的朗读意识很值得我学习。朗读的指导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也是现在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当我们读出味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很好地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和意蕴。“人很舒服”,应该努力指导学生读出“舒服”的感觉。

    六、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屏显】

    1.从文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2.有读者提问:汪老先生,《昆明的雨》读来的确很有味道,情感又深沉。但这般的有味与深沉仅通过一些微小的载体(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来表达情感,是否不太合适?选择那些大一些更有名的景、物、事,不是更好?请你替老先生回复读者。

    下课时间到了,李老师一带而过,结束下课。

            听课笔记:

          深入探究,但真正探究的时间不到两分钟。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要有时间观念。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景物人事(形散)——想念(神聚)

              一草一木均藏意,

              凡人小事皆含情。

          听课笔记:

          以对联的形式收束全课,诗意盎然,与开头的导入语相映成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301期【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bk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