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七五】
余戊午秋闱,与锡山李君时乘,同寓马姓家,同登秋榜,垂五十年。今岁在粤东,其子邕来见访,出诗见示。录《山居》二首云:“一从疎世事,终日把犁锄。村色牛羊外,秋砧水石余。山深迟刈麦,潭冷不生鱼。倘有诗人至,犹堪剪韭蔬。”“闲云上小楼,落日林塘幽。溪雨蛙声聚,山风槲叶秋。一囊方朔米,卅载晏婴裘。便欲烟霞外,将身作隐侯。”
戊午,指乾隆三年,1738年。是年,袁枚秋闱中举。
锡山,无锡县的别称。今有无锡市锡山区。锡山,即今日“惠山”。唐·陆羽《惠山寺记》记载,惠山东峰,即锡山,曾在西周至先秦时期大产铅锡,到汉代才采尽,故在此建立无锡县,隶属于会稽郡。
李时乘(生卒年不详),字毓奇,号海门。清金匮县(今无锡)人。乾隆三年(1738)举人,官山东平和知县。李时乘籍贯见于《乾隆戊午乡试录》。按:金匮县是清代江苏省常州府所辖的一个县。清雍正四年(1726),由于无锡县人口、赋税繁多,被分为无锡、金匮两县,西部为无锡县,东部为金匮县,2县共用1个县城。民国元年(1912)撤废金匮县。现在是无锡市的一部分。
马姓家,未得其详。
李邕来(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年间举人李时乘之子。其他不详。
疎,音shū,基本意思同“疏”。本意疏导,开通。疎,还可做“副”。“疎蠒”即“驸马”。书法印章里有“疎蠒书府”印。
秋砧,音qiū zhēn,意思是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唐·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诗:“江城下枫叶,淮上闻秋砧。”唐·杜甫《九日》诗之三:“野树攲还倚,秋砧醒却闻。”清·姚潜《山寺夜宿》诗:“天风吹不歇,高阁响秋砧。”
刈麦,音yì mài,意思是割麦子。刈:本意为小镰刀,引申为收割。割(草或谷类)。《诗·周南·葛覃》:“是刈是濩。”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呤》:“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唐·白居易有诗《观刈麦》。
槲,音hú,别名槲栎、柞栎、蒙古栎、波罗栎、波罗叶、橡树、柞树、青冈等。一种栎属落叶乔木,叶大,互生,阔倒卵形,粗缘,雌雄同株,花单性,雄花柔荑花序,雌花穗较短,坚果卵球形,壳斗杯状,材质坚硬,树皮及叶可作药用,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
方朔米,音fāng shuò mǐ,典故。相传西汉时,东方朔认为朝廷俸禄不均,一次向汉武帝提出,一个侏儒得一袋粟米和二百四十钱;而东方朔九尺多高,也同侏儒拿到的俸禄一样,一个饱死,一个饿死,这是很不合理的。后因用为生活窘困忍心求索之典。原文:《汉书·东方朔传》:“上知朔多端,召问朔:‘何恐侏儒为?’对曰:‘……侏儒长三尺余,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臣朔长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钱二百四十。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臣言可用,幸异其礼;不可用,罢之,无令但索长安米。’”宋·陆游《剑南诗稿》卷四《晓出东城》诗:“包羞强索侏儒米,豪举何人记少年?”
晏婴裘,音yàn yīng qiú,典故,亦称“晏子裘”、“晏裘”。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孔子弟子有若谓其衣一狐裘至三十年。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景公饮酒,田桓子侍,望见晏子,而复于公曰:“请浮晏子。”公曰:“何故也?”无宇对曰:“晏子衣缁布之衣,麋鹿之裘,栈轸之车,而驾驽马以朝,是隐君之赐也。”《礼记注疏》卷九〈檀弓下〉: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曾子曰:“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按:晏婴(?—前500),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隐侯,音yǐn hòu,南朝·梁·沈约的谥号。《梁书》卷十三《沈约传》:沈约字休文,吴兴武康人也。……高祖受禅,为尚书仆射,封建昌县侯,邑千户,常侍如故。……帝以其言不逊,欲抵其罪,徐勉固谏乃止。及闻赤章事,大怒,中使谴责者数焉,约惧遂卒。有司谥曰文,帝曰:“怀情不尽曰隐。”唐·吴仁璧《南徐题友人邻居》诗:“待到秋深好时节,与君长醉隐侯家。”按,沈约居处俭素,立宅东田,瞩望郊阜。隐侯家,泛指郊野居处。唐·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