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维观念里都有这样的文字“当师长问我一个明确主题的问题时,我如果回答“不一定”,一定是在为自己的乏力的答案解答来找借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己读书认知能力的升级,我突然发现“不一定”,这三个字,不仅仅是最有智慧的回答,而且还是与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极度贴合的。
学过马哲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这样一个观点——“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看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一定也是辩证统一的。
世间所有的命题,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某些问题是单项选择题,但是实质上,却是辨证化的双选题,乃至多选题。
比如,对美的认识和看法:美其实是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存在。
举个例子:伤疤美不美?
“不一定”
为什么?
你换一个问题情境就自然可以推翻自己头脑中固化的单选答案!
你看卫国战争结束后归来的战士们,他们脸上、身上的伤疤?丑吗?
不仅不丑,而且很美!
当然,这不是道德绑架,你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我只想从另一个维度评判标准情境下,来说明一下伤疤。从伤疤的直接受众体——携带伤疤的卫国战争中的战士来说,在他们为了保家卫国而在身体上留下的伤疤,在他们自我主体认知层次上来说,他们会以伤疤为荣,他们会以伤疤为美;同样,受到卫国战争庇佑的人民群众,也会抛弃审美的传统偏见,来赞美他们的伤疤。
同样这样一个伤疤话题,同样的战争场景下的伤疤。举个例子:二战中,法西斯联盟军队在侵略战争过程中,士兵们受伤后留下的伤疤,美不美?
在我看来,还是三个字——“不一定”!
我是非常推崇读书和自主学习的,虽然,我并非实至名归的文人。但是,我对读书有自己的情有独钟,这种情怀和态度,不需要外人过多理解,因为,自己通过读书,在未来的人生走向中,别人都不会在意,只有自己是自己读书的最实在利益关联者。
我很崇拜毛泽东主席,不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为了穷苦人民打江山的卓越政治家,更因为他自身具备的卓越自主学习力和思辨力。
通过毛主席相关文章和毛选的研读和文章输出,在自媒体平台,我自己也结识了各地优秀的知识达人。
这些,都是我读书的馈赠。
一大群因共同兴趣和信仰而结合在一起的人,当然会抱团取暖。
未来的时代,知识,这一主题不仅不会没落,反而会迸发出勃勃生机,包括它直观的经济变现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