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字文》学习(续)——不一样的“天”“人”“大”

《千字文》学习(续)——不一样的“天”“人”“大”

作者: 英华奶爸 | 来源:发表于2019-08-08 01:02 被阅读0次

    上次我给大家分享了“天”“人”“大”三个汉字带给我和我太太的震撼,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要分享给更多的人,不仅仅是分享给我们中国人,让他(她)们知道我们的老祖宗曾经有这么灿烂和渊博的文化,可以让我们引以为傲,甚至其他国家的人我们都想要去分享,想让他(她)知道我们的祖先有多么伟大,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璀璨的文明……

    而让我们跟随学习的这些汉字文化的蔡红铮老师带领她的团队一直在践行着将“国学教育落实到一个‘育’字上”,历时五年多的钻研,一直都以古代教授儿童识字的蒙学经典——《千字文》为蓝本,穿越5000年的文字,对这部古代启蒙教育读本进行了全新的诠释,试图从《千字文》的每个文字的演变、译文、释义、说文、引申、故事典故及书写练习几方面入手,通过学习文字背后的文化蕴涵带给孩子们不同的德育和美育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把人生哲理寓于教学之中,以字明理,既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孩子们对原文精髓的理解,同时还通过先秦小篆的书写,让孩子们凝神静气,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使之得以坚强而勇敢、仁慈而善良。

    我们问过蔡老师:“蒙学教材很多,《三家经》、《弟子规》、《百家姓》……为什么您以《千字文》为载体来去做文字教学的研发呢?”当时蔡老师与我们娓娓道来。从她的言语中,把一个画面展现在我眼前,让我怦然心动。让我们来一起聆听……

    千字文

    首先,《千字文》成书于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文时代:南朝,这是一个华丽而动荡的时代,不到400年的时间有30多个朝代的更迭。在政治上是黑暗而痛苦的,但是在精神上却是最自由、最解放、最浓于热情、最富于创造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思想、科技、文化都达到了顶峰,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人、科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比如王羲之、顾恺之、王献之、阮籍、嵇康、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祖冲之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都出自那个时代,这些人书写了最富艺术精神的400年。

    这个时代非常特殊,是我们后续的读书人一直向往的时代。虽然那个时候长期的战乱离愁,让人们看到了太轻易的生离死别,使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可贵。但也正因为生命的长度太短,所以这些人只能选择去拓展生命的宽度,他们在这短暂里寻求超脱、放纵,所做的一切都直逼本心,而这个本心绝非堕落和奢靡,而是表达出一种更高的、更高尚的自觉:那种宠辱不惊的淡定、不拘小节的自然、出世维艰的幽默、旷达,这一切的至情至性,无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和景仰,这就是魏晋风度,这就是魏晋风骨、魏晋名士。所以说,这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文时代是非常美的,魏晋之美——美在“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这是一个把“精神、人格”当成艺术品去雕琢的时代。所以章太炎先生论文不推唐宋独推魏晋。而《千字文》正是这样一个时代的作品,所以它与《三字经》、《弟子规》等相比更为雅致和自然。

    其次,《千字文》是一篇不可思议的绝妙文章。它是由一千个不同的汉字组成的韵文。在南朝的时候,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选拓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交给最有才华的大臣——周兴嗣,对他说“卿有才思,为我韵之。”据说周兴嗣竟然一夜把这杂乱无章的一千个字编成了一篇琅琅上口又寓意深远的绝妙文章,这就是《千字文》,而周兴嗣也因用劳思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千字文》四字成句,文采斐然,令人叫绝。它首尾意义连贯,文理俱佳,辞藻华美,它构思精巧、对仗工整、气势雄伟、易读易记,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此书为“绝妙文章”。这一千个不同的字,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构字基因,所以是历代书法家必写的文本。清之褚人获赞其“局于有限之字而能条理贯穿,毫无舛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就像在一团乱丝中抽出来一根不断的细丝,这正是它的精妙绝伦、不可思议之处。

    《千字文》开篇讲宇宙初始,然后从天文地理讲到人文,政治,经济,历史,伦理,自然,民俗、修身、处世、地理、农艺、祭祀、饮食、起居等方面的丰富知识,也包涵了典章制度、道德伦理以及修齐治平的道理,内容广博浩瀚,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完整系统,实在是一部真正的国学大百科、大语文。作为识字教本,这一千个汉字竟然可以延展出五千多个汉字,而且《千字文》几乎句句有出处,多引用经典,把经典的高深义理蕴含于文字中,正如《中庸》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某种程度上,《千字文》和《周易》《尚书》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说,《千字文》是一篇不可思议的绝妙文章。

    有人问,“《千字文》比《三字经》和《弟子规》成书早很多,那个时候印刷术尚未发明,为什么能够流传至今?”

    大家都知道印刷术是唐代才有的,而《千字文》成书在魏晋南北朝时候,《三字经》成书在宋代,《弟子规》在清代。所以在印刷术尚未发明之前,文章很难流传下来,文章、典籍的传播都赖于口诵和传抄。在中古以前的文章大抵音韵天成,读来朗朗上口,否则的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的文章如果没有韵,就免不了埋没乃至消亡的厄运。而《千字文》之所以1500年未改一字流传至今,正因为它的产生源于书法临摹,当时梁武帝是为了让他的儿子、大臣们学习书法才选拓了1000个字例,正因为是书法临摹,所以传抄甚广。而且《千字文》这篇文章本来就音韵天成,通篇音韵谐美,在尚未结胎成型之前就有意无意地顺应了口诵与传抄这个灵动的淘汰机制……

    听着蔡老师的讲解,深深地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文字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所折服,她将这一篇千古绝妙的文章呈现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与其说是在听课,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滋养、精神的盛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字文》学习(续)——不一样的“天”“人”“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iz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