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孤独者的坟墓

作者: 小炻 | 来源:发表于2018-01-05 09:16 被阅读0次

    说两部电影吧,不符合刚刚开始的一年新气象,但是我觉得更符合人在喧嚣后,需要沉浸的内心

    几天前看过一部曾经戛纳电影节特别牛逼获奖动画短片《精神分裂症》,13分钟讲述人和自己的灵魂到底有多远。这里的灵魂并不是指那种人死了,直挺挺的躺着,然后就像蒸好馒头掀开了锅盖,一团白乎乎的东西,脱离了躯体(据说只有21克的东西)。而是指你跟内心那个自我差多少。

    这是一部脑洞大开的电影,导演用91厘米的距离,将主人公人格分裂后真实的我和另一个精神世界的我,具体化的表现。整个故事,一种悲伤的感觉涌上心头。那种无人理解,独自行走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独,无助,痛苦,纠结,然后直到自己慢慢消失,就像开头那颗,也许只是主人公幻想的,陨落在对面楼顶的陨石,其实没有人在意。没有人能懂他们,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就像一群怪物,被人研究,嘲笑,冷漠,观望,掉进沼泽,无人救赎,越陷越深。

    孤独是孤独者的坟墓

    突然想起了几年前澳大利亚一部黏土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讲述相差30多岁的两个笔友之间故事,结局固然温暖,比起《精神分裂症》,玛丽和马克思,还好,彼此在孤独的世界里,能被理解,依靠。两部影片的画面都选择了黑白,巧克力灰的色调,就像人物的内心,没有快乐,总是在焦虑,恐慌,怯懦中生活下去,唯一的亮点是玛丽头上戴的红色发卡,和马克思犹太帽子上别着玛丽8岁那年寄给他,自己用绒毛线团做的小红花。那是两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留给内心一抹温暖。这种强烈的画面感,想到《辛德勒的名单里》那个穿着红色大衣的小女孩在灰色背景下,在纳粹抓捕犹太人混乱里,穿梭人群,独自躲藏起来,感受的心疼。这里,难能可贵的红,更加感受到两个人的孤独。

    孤独是孤独者的坟墓

    我觉得孤独分两种:

    一种是想被外面的世界理解,但总被忽视,不理解,就像玛丽,因为头部有块巧克力色的胎记,自卑、敏感、小心,默默孤独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外面世界。

    一种是无法理解外面的世界,害怕,警惕人群,只愿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封闭自己,拒绝交流,逃避外面的世界,就如马克思,或许因为童年经历了太多侮辱,在躲避中渐渐形成了保护,是一种主动逃避外面世界。

    或许这两种不过是一种接着一种的延续,因为玛丽就像开始的马克思,都有着不快乐的家庭,及早就体验挫败的人生,但是故事温暖就温暖在“感谢上帝,赐予了我们亲人,能让我们选择了朋友”。因为玛丽意外之举,灵机一动,想同遥远的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己内心的世界,既打开了马克思一生中唯一温暖的感受,也在马克思那里,等到了理解、认同,改变了自己。两个人就像孤独的汪洋彼此的一叶扁舟,虽然脆弱,到也不曾远去。最后,当玛丽见到已经去世的马克思,在他的房间里看到马克思将自己的信熨展,整整齐齐的贴到一面墙上的时候,同玛丽一样,被感动的,满眼泪水。

    其实人心的孤独和阳光,就是人心的两面,彼此如影随形,谁都无法摆脱,不同的是,有人在一生中,都被爱温暖着,孤独的阴暗离自己很远。有人一生都在渴望爱的理解,活在孤独的深渊里。

    就像《精神分裂症》最后说的“他们说这种症状发生的概率是1%,随机发生在某个人身上……他们不会告诉你有多疯,只会告诉你,你迷失了自我,情绪失控,头脑出来问题。1%还是0.1%,91厘米还是多少厘米,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就算知道我偏移了自己多少厘米,又有什么意义?……”

    想起《美丽心灵》里的纳什,痛苦的活在精神分裂症里的孤独,无法自拔,但他又是幸运的,有个一直深爱的妻子陪伴左右。

    孤独更需要陪伴。

    两部影片我不去描述太多细节,因为不想将影评写成剧透文,留下观影空间,给喜欢的人感受。

    我们都是普通的人,一生前行,不是依靠什么勇气,、梦想…… ……

    有时候要感谢生命里的家人、朋友,爱人、或者还有萍水相逢之人,即使他们并不那么完美,但是他们一直不吝啬给予我们关心,友善,温暖,哪怕只是我们渴望中的一点点,也能给予莫大慰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孤独是孤独者的坟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jj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