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诩“实力演技派”的演员赵立新,近日在网上发布关于日本侵略者为什么不抢故宫文物的言论,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他先是在3月31日发出疑问“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圆明园”,不少网友跟他真诚互动,他戏谑“又为什么没火烧紫禁城,“是忘了还是没带打火石?”,继而又提出疑问“日本为什么没有抢走故宫里的文物并且烧掉故宫?”


得到网友关于“文物南迁”的回答后,他表示不信服,转发一篇关于“为什么日本不敢用火烧故宫”的文章。大致观点是日本攻打南京的时候损失惨重,所以攻占南京后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而攻打北京的时候没有受到什么阻拦,也就没有在北京,对故宫之类的地方进行大抢掠。
完全对日本的侵略本质,模糊加美化!赵立新作为公共人物发表如此不慎言论,成为众矢之的实在是“罪有应得”。
戏红人不红的赵立新原本靠着综艺指望翻红,这次是真的要凉凉了。

中国反邪教和紫光阁微博号迅速发文回应: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记忆。
鄙视赵立新的“无知言论”,却很感激这个热点的存在。
早晨送孩子上学的路上,车里的广播台刚好在讲热点的“赵立新事件”。八岁的儿子和我一起聆听了广播里关于“日本侵略者和故宫文物“的故事。
从主持人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开始对北平发动全面进攻;在那之前,大概1933年左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将大批的文物进行南迁。

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当年的故宫工作人员们历尽艰辛,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时间。在炮火纷飞中,他们面临着日军轰炸、土匪抢劫、白蚁危害、鼠患等种种艰难困苦。
从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迁,到1949年以后文物陆续北返(1950年从南京运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运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于南京库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为保管),20年来辗转上万公里,播迁10余省,百万余件文物无一损毁,故宫先辈们的壮举缔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史的奇迹。
而那些来不及运走的文物则损失惨重:铜灯亭、铜炮等被日军拿去炼铜补给军用用;“20公里长城被破坏”、“掠夺珍贵文物有2953箱之多”,多么触目惊心的数据!
哪里是“日本侵略者没抢文物”!
儿子扑闪着大眼睛认真的听着,我也听得很仔细,说实话,自己对这段文物南迁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心里非常震撼——日本侵略者何其残忍贪婪,中国人民又是何等地坚韧不屈!
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每天沐浴着和平的阳光,安心地享受着宁静的幸福,渐渐淡忘了久远的被侵略、受屈辱的年代;慢慢不记得那血雨腥风的年代,多少热血青年前仆后继地倒在敌人的枪口……
和平来之不易,历史不可被遗忘。
脑海中响起鲁迅先生的那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他在1933年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在那白色恐怖年代,先生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而今的和平自由年代,我们又怎能忘却这些血淋淋的纪念!
“有希望的民族不该忘记英雄,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在我们唾骂赵立新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行动起来,自己做些什么,为下一代做些什么。
下车后,我对着儿子,也似乎是对着自己说:“想对这段历史了解更多吗,暑假爸爸妈妈带你去南京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吧……”
其实家里还有很多没有阅读完的历史书籍,这段文物南迁的故事也值得我们继续深入关注,走进故宫、走进更多的博物馆,注视历史、触摸历史……
为了忘却的纪念,我们能做的很多,从一点一滴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