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面临确定收益和确定损失时,多数人会选择确定收益,选择“见好就收,落袋为安。”但当损失的可能性很大时,人们宁愿碰运气,也不愿意直接接受损失。
如一对夫妻在离婚时,女方申请离婚赡养费。实际上女方更愿意调解,但男方更愿意上法庭。因为女方希望稳赚,所以要规避风险;而男方面对的却都是糟糕的结果,所以他更愿意冒险。
为了说明人们对盈亏的判断和做出的不同选择,在这里就不得不详细说一下前景理论的三个认知特征了。
第一个特征,参照点。对金融状况而言,最常见的参照点就是现状或期待的结果。
如:我们期望年终奖金是2万元(参照点),如果实发奖金2.2万元,高于参照点的2千元就是所得,如实发奖金1.8万元,低于参照点的2千元就是损失。
在换工作时,我们也会以现在的福利待遇为参照点,看看新的工作和职位是更好了还是更差了,如果不如现在,就不会选择这个新工作。因为我们都难接受比原来还糟糕的改变。
参照点使一定量的损失比等量的所得影响更大。出卖房产时,理性的考虑应该是考虑当前的市场价格,而不是从前的买价。但卖家对价格的参照点大都以购入价为参考,购入时的价格高,参照点就高,出售价自然更高。这样的高参照点以及损失厌恶的影响,会导致房产标出高价,迟迟不能达成交易。
如能理性考虑,可以通过调整参照点,来降低损失厌恶。比如换工作时,如新工作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选择降低薪酬的参考点,提醒自己不要因损失厌恶,失去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出卖房产时,除了购入价格,也要考虑一下当前市场价格,做出更客观理性、更容易成交的售价。
第二个特征,敏感度。一种降低敏感度的原则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
如在漆黑的房间,微弱的光也会很明显;而在明亮光线下,同样亮度的灯光则有时会察觉不到。
同样如同事发月度奖金1000元,我发900元,感觉区别不大;而当同事发200元,我发100元时,我就会特别不高兴,觉得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对方竟然比我多发了一倍。
第三个特征,损失厌恶。我们都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因为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得到的喜欢程度。
损失厌恶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把单纯从经济学的角度无法理解的事情给解释明白了。
比如我们喜欢的歌星的演唱会门票是200元,这时即便500元我们也会愿意买,后来从网上发现有人在花3000元求购这张票,但我们仍不会卖。这同样是禀赋效应让我们提高了门票的价值,同时损失厌恶让我们拒绝这种一本万利的出售行为。
前景理论表明,愿意买或是愿意卖,取决于参照点,即当时是否拥有这张票。如果拥有这张票,就考虑“放弃”这张票的痛苦;如果还没有拥有这张票,就考虑“得到”这张票的乐趣。
同时因为存在损失厌恶,所以两者的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这张票的痛苦比得到这张票的得到快乐更深刻。另外禀赋效应让我们提高了门票的价值。
禀赋效应并不具备普遍性。像倒卖门票的黄牛党,只是将门票当作商品,在交易中就不存在损失厌恶。
日常生活中的购物也不具有禀赋效应,商家要卖给我们的商品和我们从预算中拿出钱去购买都是用来“做交换”的。
演唱会的门票,购买来是要“使用”的,或者说是用来消费或享受的,所以具有禀赋效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