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抱着自检的态度来观看这部纪录片,起码从「社会创新」了解案例的广度和深度上检验自己这几年对这个词的认识程度。2012年底读到Stuart L Hart教授的《资本之惑Capitalism at the crossroads》(注1)时知道格莱珉银行,从「可持续发展」扩展到「金字塔底端」「超越绿色」「社会创新」等名词,就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而后从阅读和实践走进她,才发现这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真实不完美但值得努力探索和改变的世界。
放映前的破冰环节,跟右边的姑娘聊到来观看的理由,姑娘说是冲着“环球之旅”来的,因为自己也在考虑gap year。我有点诧异,似乎观影宣传上并没有强调旅行或间隔年,而因为公司活动而错过放映的黑皮也误以为这部纪录片是讲如何环球旅行的呢。一时醒悟,也许于对「社会创新」或相关方面完全不了解的朋友而言,他们看到 「一起出发环球社会创新之旅」的标题时,得到的关键词就是“环球之旅”。无论这是宣传的策略还是意外,也是给想要和喜欢世界旅行的人展现另一种旅行的可能,同时多一位知道「社会创新」的青年,毕竟那位姑娘没有失望到中途离场,而是从始至终参与观看和讨论。
就纪录片本身而言,它更像一集60分钟“走马观花”的人物自述,论深度,当然远不及《如何改变世界》(注2)一书里的详细描述,论广度,跨越四大洲30多个城市的39个案例,数量有余重点不足,幸好有「观影指南」(注3)全程陪伴。不过早在众筹时阿菜就说过这不是一次专业观察,而是感性的记录和传播,目的是让更多国内的年轻人知道「社会创新」,影片里15个案例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占近四成,无疑给了中国的创变者很多激励,也让更多人关注身边的「社会创新」。
影片最后,格莱珉银行创立者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反复提到这部纪录片的另一个关键词——「青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确定44岁以下为青年人,MaD创不同年会招募的年青人范围为16-35岁,影片里除了像Ashoka、UNLtd等社会企业支持机构的被访者以及尤努斯教授为长者(尤努斯教授创立格莱珉银行时也不到40岁啊)外,其他几乎都是年轻美好的面孔,他们关注不同的社会问题,并用独特的角度和方式来解决,校内银行系统x剁手党青年,服装设计x边缘青年,城市导游x流浪者,绿色产品x贫困妇女,碳排放x公用交通x居民……青年不光是面孔和肉体,更是一种心态,孩子般对问题的好奇和异想天开,快乐并专注执着于自己做的事情,对未来抱持着希望。《创变者》采用众包放映的意义就在于在青年人常聚集的地方召集更多青年人,一起来看青年人能做什么在做什么,这本就是一种社会创新。对于观影的8090后,《创变者》就是提供一种视野和启发,无论他们是社会创新的实践者,还是对这个名词懵懵懂懂的,亦或此前完全没听说过的,都从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里体会社会创新。
《社区设计》一书中日本家岛和海士町两个社区营造案例里将居民的建议按实施人数整理为「一个人能做的事」「十个人能做的事」「一百个人能做的事」「一千个人能做的事」,呈现自助、共助、公助在社区总体营造过程中的关系。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能做的事」,明天即可开始动手,「十个人能做的事」,首先从建立团队开始,「一百个人能做的事」或「一千个人能做的事」便需要与行政单位合作。不必凡事依靠行政单位,先从自己力所能及之事着手。与其说《创变者》是一部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件从「一个人能做的事」到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甚至上万个人能做的事,从MaD的社会企业家峰会到BottleDream到《创变者》再到一起开工社区,从一个人的环球社会创新之旅到众筹旅费到150+空间放映到300+空间放映再到累积十万人观看,社会创新重来都是从一个人能做的事开始。它不是一种职业或领域,倒是常常跨界和跳脱;还没有固定的方法论和实施方案,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有想法,加行动,才会有改变。
想起两年前寒假回到重庆,响应@Oliver Ding在@新四年发起的#大爱寒假#寻找Local Changemaker,在沙坪坝的雕刻时光咖啡店发起了一场Meetup,参加者加上我总共6个人,其中3个是我认识的changemaker,当时聊天时尴尬中有点泄气;一年后的寒假,从MaD年会回来,在湖广会馆的花生院子参加李诚诚发起的CAPE Meetup,不仅人数翻好几倍,背景也各不相同,那时我也开始计划城市行走的活动,见到老建筑就莫名兴奋。成为一位创变者,也从一个人能做的事开始吧。
《创变者》里有多少个案例我有或深或浅的接触过呢?答案是14个。你呢?
注:
1.《资本之惑Capitalism at the crossroads》:对全球20多家顶级公司的长期研究和担任高级顾问的经历,告诉读者一家公司在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同时,也能创造巨大的财富。
2.《如何改变世界》:讲述来自美国、巴西、南非等国家的社会企业家涉足到政府和企业已经失败的地方去解决问题的案例,为民营部门提供了一本“卓越指南”。
3.观影指南:http://dy.qq.com/article.htm?id=20150704A00PPU00
纪录片中14个我或参与或阅读或学习过的社会创新案例,谢谢他们给我的启蒙、启发和视野:1.Ashoka阿育王,《如何改变世界 》里很多个人和项目都是由阿育王支持和孵化的。
2.UNLtd,我很喜欢的一个项目“Unseen Tour”由UNLtd投资,类似影片中的Pragulic,让伦敦无家可归人士成为城市旅行的导览者,在巴黎也得以复制,是另一种城市行走活动的可能。
3.GiveMeTap,由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扶持而了解,宣传片里的各种颜色的不锈钢杯子让人过目不忘。
4.MaD创不同,参加2014年的年会,受到“黑夜城市追踪”和“脚步漂流:陆块构造论”活动的启发,发起“脚步丈量成都”。
5.青年志,去年被“蘑菇青年趴”刷屏,看过几期黄油青年会议,其中一期正是与寻找Local Changemaker呼应的“还乡摄影”。
6.+Box,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改变,口号简洁有力,让人怎能忘记,在某期黄油青年会议里了解到它。
7.CAPE,13年春去无锡拜访过露总,在成都重庆多次参加CAPE Meetup,自己发起过一次Meetup和一次CAPE Walking(露总是影片里唯一让观众笑两次的人,这亲和力!)。
8.一起开工社区,创办人也就是影片的拍摄者阿菜,专门下载「一起」的APP体验过,一起2.0发布时自己在朋友圈表示:“「一起」再加上肠粉、早茶和融入当地的肤色让广州成为我最想工作的地方”。
9.世创青年中心,本科所在的学生组织承办过一次世创的分享会。
10.AHA社会创新学院,本人是顾远老师的脑残粉,在春晖青年论坛和青年小客厅听过顾远老师的分享,最爱蓝脑袋翻译的斯坦福大学社会创新评论集锦。
11.一公斤盒子,从多背一公斤开始关注,自认影片里安猪说的话最实在。
12.DFC中国,某天专门花大半天时间浏览DFC中国各地和国际案例,孩子们的创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惊喜连连,自愧不如。
13.乐岛共建,在荒岛读书馆第一次体验真人图书馆。
14.格莱珉银行,社会企业鼻祖,本人读过听过最多的社会企业,不过不太赞同尤努斯教授关于社会企业不分红的看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