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嘉琪
每逢假期,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走进田间地头,体验和学习农耕文化。如今,常有孩子闹出“藤上摘土豆”“树上挂西瓜”的笑话,开展农耕教育,不仅能让孩子们识五谷、有常识,更能让他们爱劳动、知勤俭。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0%的受访者感到身边五谷不分的青少年多。95.7%的受访者认为对青少年开展农耕教育,有利于他们长大后参与乡村振兴。71.9%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在春耕、秋收等季节,带学生亲自参与劳动体验。
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农耕课程是不是要从小抓起呢?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个课程呢?其实一直在酝酿这样的课程,准备让孩子去体验农耕,我都想好要在自家树行里边种什么了?
只是一直犹由于休假没有提上日程。
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了呢?
小妹和小弟来了,小妹是城市户口,一直在城市呆着,只有逢年过节才回老家。
这次趁着假期,好不容易在老家多住了几天。
这不,来我们家了。
在房间闷久了,就想出去转转。
本来打算去森林公园溜一圈,可是路路被封,但是我们也不想就这样回家。
一转弯就来到了田地里。
起初,我是在给诺诺讲这些农田里边的知识,虽然知道他听不懂,但是娃娃要从小抓起,让她在潜意识中就知道这些东西。
走着走着,突发奇想:
“甜甜二京,你俩知道那是什么吗?”我指着玉米问。
甜甜一脸迷茫,二京则是在嘴边说不出来。
终于,想起来了“玉蜀黍”,对,那是玉米。
为了再考考他们两个。
我指着花生问他们俩。
不知道。
上边是叶子,果实在地下,两粒装的。
二京想了好久才想起来,“花生。”
“它怎么和我记忆中的不太一样呢?”二京又迷惑了。
那来一点有难度的,“芝麻”。
恰巧,看见别人种的芝麻已经节节高了。
这下可难住他们俩了。那是什么,很遗憾没有停下来,让他们俩仔细观察。
对于节节高升的芝麻来说,他们俩不认识,其实我也才见了几回芝麻。只不过是经验多了便记住了。
正好,又走到了一块红薯地。
我没有为难他们,“这个是可以丢在锅里煮饭的。”
马铃薯,甜甜的思维只局限于马铃薯。
好吧,“红薯呀!”
我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两个15岁的大小伙子和姑娘,4:2,4:0完败。
对于农耕文化来说,他们已经失败了。
我深知,现在的孩子谁还下地干活呀。
我距离上一次下地应该也是15年前了。我只不过是小时候看的农作物多了,所以现在还有印象。
对于现在大型的新型农耕机器,我已不认识了,这就是现在这个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对于我们所处的平原地区,很少人种地了,一家人已经只有一小块地甚至租给别人种。
所以,现在那个家长愿意孩子盯着6月、9月的大太阳在炎炎高温下在地里晃荡呢?家长还不愿意呢?哪有让孩子去体验的呢?
对于我来说,我要不要给孩子上一堂农耕课程呢?
趁着假期,趁着大片的农田,我可以去选材提前准备课件内容。
开学之后很孩子来一堂这样的农耕课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