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论证小作文训练:严判销售假盐案
【原题呈现】
2018年7月11日,长沙市人民检察院办理的蒋某、曾某礼等9人销售假冒碘盐民事公益诉讼案在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蒋某从非正常渠道购进工业盐,并伙同曾某礼、戴某、李某明、李某变更包装为“雪天”牌加碘食用盐,然后予以销售,销售范围涉及长沙市开福区、荚蓉区、岳麓区及长沙县等地,经鉴定,蒋某等人销售的假冒碘盐中碘含量为零,亚铁氰化钾含量不符合检验标准,为不合格食品。因为销售假冒碘盐,蒋某等人以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这起案件备受关注。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写段话,不少于150个字。(试题来源:《衡中同卷》)
【下水作文】
重典治乱,方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重典治乱,方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古语云:“刑乱国用重典。”今是盛世而非乱国,但食品安全领域仍乱象丛生,亦需用重典,严格执行被誉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着眼“是什么”或“什么是”,引用的名言是文言文,结合材料对观点中的“乱”与“重典”进行阐释界定。同时着眼“为什么”,整治乱象需用重典。)“没有霹雳手段,难显菩萨心肠。”对于销售假冒碘盐等严重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如果不采取严厉的法律惩罚,就难以体现对社会大众的菩萨心肠。(着眼“为什么”,保障民生需用重典。引用的名言是化用曾国藩的门生胡林翼送给他的一副对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并结合材料进行阐释。)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销售假冒碘盐案依法判决,彰显了法治的威力,彰显了捍卫食品安全的坚定决心。(结合材料,就事论事分析。)正如中国人大法学院刘俊海教授所言,一个好的判例远胜于空洞的说教。唯有用一个个毫不手软的依法判决,方能有效震慑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方能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引用名言有出处属明引。着眼“会怎样”,“由特殊上升到一般”,阐明依法判决、重典治乱的意义。)
【技法讲解】
所谓引证法,指的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俗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
名言警句引用的方式有三种。一是明引(有作者出处)和暗引(没有交代作者出处)。二是整句引用或部分语句引用,但不能改变原意。三是化用诗文。我国古诗词创作具有化用前人诗句的传统,而议论文写作,由于文体的特点、要求(严谨、逻辑性强),化用诗文应慎之又慎,防止弄巧成拙。
引用名言警句要引而有证,对名言警句加以阐释,揭示内涵指向。名言警句作为“真理的代言人”,占据着一定的话语霸权,具有某种不容置疑、不可辩驳的权威,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我们不能把名言警句不加分析地引用,而应运用批判性思维,加以科学地、客观地、辩证地分析。在议论文写作中,“对一切现成的、公认的、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言而喻的说法的反思,是为文立意深化之道”。孙绍振认为论据是用来分析的,名言本身并不能证明论点,只有通过阐释、分析,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名言对论点的支撑点,才能有效地证明论点,才具有说服力。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句,应当稍加解释,但不必字字落实,意译为主;同时,可以联系观点适当阐发。倘若引用的是通俗的白话文语句,读者理解不存在障碍,便抓住引文中的关键词句——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内容加以分析,把它的内容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果其中用到比喻手法,其中蕴含的道理读者不易理解,便展开具体的阐释,使引文的比喻义清楚地显现。如果引文比较含蓄、深奥,那么就要进行必要的阐释、界定,消除读者的茫然、疑惑,使引文的意思更加显豁。假如名言警句带有结论性质,本身并没有直接回答矛盾之间的条件、因果等关系,那么就加以适当地阐明、引申。
引用名言警句首先要注意讲究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引文与原文不能有出入,不能道听途说、断章取义,更不能编造作假。既然高考作文出现错别字要扣分,那么误用名言、编造名言岂能不扣分?其次,不能充当名人传声筒,以引代证,只引不析。运用引证法时,事理论据只是材料,它不能代替论证。缺乏论证分析的过程,文章势必苍白无力。
恰当、有效地引用理论论据,可以增强论证的权威性、说服力,丰富内涵,增添文采,但名言警句引用并非愈多愈好。名言警句不能代替作者自己的分析,它只是一种辅助证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