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什么事情,除了能确定是安全的快乐的事情,只要看起来是没有选择的,是不得不去做的,人的防备心里,抵触心理就会油然而生,因为选择不,比选择是来的容易,不用承担事情的风险性,也不用活跃自己的脑细胞去想事情怎么做,表面上看起来就是降低成本的最优选择,但这样做后续的事情就没办法推动,要想改变他人的想法和做法,首先就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是非题让人思考 yes or no
选择题让人思考 which one is better
这相当于先帮对方回答了 yes.
比如一个孩子做家务,除了传统的奖励和惩罚,有没有另一种说法会让孩子更乐于接受呢?
传统的对话,宝贝,你帮妈妈去洗碗,洗完之后妈妈让你玩游戏,好不好?
更好的说法,宝贝,你可以先把碗筷洗好之后再去玩游戏,或者你可以先玩一会游戏,再去洗碗哦?
第一句话虽然说了做的事情的诱惑,也很客气的说了句好不好,但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一种压力,是我必须先要把家务做了。第二种方式实际是跟第一种是一个意思,但是这不再是做与不做的问题,而是孩子意识到了自己有选择权,听到之后马上会想哪一种选项更好,做决定的时候也会更加愉悦。这实际上是在不提供前提,却把问题做出选择题,营造一种我有选择的感觉,降低对方的抵触心理。
这样的应用场景也经常会出现在老道的销售员口中,您可以。。。也可以。。。给了对方选择的权利,其实已经确定了他想要的这个东西。
还有一个家政保洁员,业绩总是比别人好,因为她在提醒客户缴费的时候不是说,您的卡余额快用完了,可不可以现在充值,这会增加我的业绩。她会说,您的卡余额快用完了,您可以等我回去之后再充值,也可以现在就充值,如果现在充值就会算作我的业绩,您觉得可以吗?前一种说法是在问你要不要充值?后一种说法是你要是现在充值,顺便做了我的人情,我还要对你表示感谢。大部分的人我相信同样是花钱,如果帮助了对方冲业绩,还得到感谢,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 想改变他人时,就必须意识到人们只有在有选择的前提下,才会乐于改变,否则,让对方被迫接受你的观点,内心也会有抵触和反感,而所谓有选择,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感觉,通过话语的魔力,发掘出某些选项,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有选择权的。而这种营造选择感的话术并不是欺骗,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表现出你的关心和体谅。把选择权利交给他人,已经迈出了改变他人想法的第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