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手”字的简史,我们就不得不追溯到它的甲骨文时期。
从《象形字典》里我们可以查到:甲骨文字形“盥” 中的“手”是五指伸张的样子。金文、篆文的“手”字延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篆文的“手”字与篆文的“毛”在字形上相似。甲骨文的造字非常严谨,它根据手的三种基本功能创造了三种基本意符:比如广义的手(即张开的手),呈爪状的手和呈扭动状的手。这种依据手的动作状态和生理特点来创造字符的方法无疑是很科学的,现代汉字系统里有关手的动词也基本是延续了这个规则,但远没有甲骨文的分类严谨和科学。
随着历史的变迁,手的词性也发生了不断地变化。首先,它作为一个名词,它被定义为: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根据《诗经.邶风》中提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名句广为流传,耳熟能详。它的意思是:我牵着你的手,愿我们一起白头偕老。这里的手就是手的本义。同样用法的还有,《说文》里提到的手,拳也;《诗 • 大雅 • 抑》提到的 匪手携之;《易 • 说卦》 艮为手;《礼记 • 少仪》里的则不手拜;《公羊传 • 宣公六年》里的头至手曰拜手。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词语,来证明这个字的本义原来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手表、手镯、手巾、手臂、手指、手套、手艺、手工、把手、手忙脚乱、手语、手到擒来等等。
可是,后来在一些文献里发现这个字的本义发生了变化,它被引申为手的各种动作,变成一个动词的用法。根据《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意思是说:曹子拿着宝剑而跟着他。另外,成语“人手一册”意思是每人手里都拿一本;“手无寸铁”是指手里没有拿一件武器;“手令”是亲手签发的命令;“手谕”是指皇帝亲手写的命令等等。
自古以来,跟手有关的词组很多,如果不仔细查阅古代的典籍,很多词的意思就会被理解错误。比如“手谈”一词,就不是想当然的理解为盲人的“手语、指语”的意思,而是指“下围棋”。再有,“手刺”这个词,它不是指手上扎了一根刺,而是指古代下级官员要去拜见高官,自己亲手写的介绍自己的履历名帖。
手作为人的主要劳动器官,它后来也被引申为“擅长某种技能或做某种事的人。根据古人的《宋书.黄回传》里的“得快射手八百”就是这个意思。再比如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些词语:歌手是指一唱歌为职业的人;水手是指在在轮船上工作的海员;神枪手是枪法很准的人;劳动能手是指劳动很出色的人;三八红旗手是指被表彰的先进的妇女人物及妇女集体等等。
参考书目:
1.《说文解字》
2.《象形字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