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气象奇观一二三

气象奇观一二三

作者: 作家小渡渡 | 来源:发表于2023-04-29 17:34 被阅读0次

    广阔绵延的云海如何形成?

    黄山风景壮观绮丽,雨雪天气后,常出现大面积云海和壮观的云海日出。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种:降雨天气后云顶下沉,形成云海;因山地抬升成云,形成云海;晴天逆温,地面辐射雾,形成云海。

    云海的云底高度一般在1000米左右,按云海的高度分为低层云海(云海高度在800米以下,最著名的景观是“猴子观海”)、中层云海(云海高度在800米至1500米之间,黄山云海的主要形式,大多出现在10至4月,主要景点均能观赏,以光明顶、始信峰、北海、西海、大峡谷、莲花峰、天都峰为佳)、高层云海 (在1500米或以上,最佳观赏区在光明顶、天都峰、莲花峰)。这些云海有共同的特点: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到三四百米,较均匀且对流不强,因此能较为稳定地构成广阔延绵的云海。

    冬春季节,大气中低层的气温低,层积云的凝结高度低 (约在800米~1200米之间),较易出现云海。入夏后渐进梅雨季,随着气温升高,云的凝结高度升到1500米左右,云层高度超过或接近大部分峰顶,因此这时不易看到云海。7月至8月份,这里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上升,低云的凝结高度也升至全年最高,云层高于峰顶,因而云海少见。在傍晚或早晨,偶尔可以看到由积云、层积云形成的云海,但由于环流影响,云海极易被破坏,维持时间较短。入秋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下降,低云的凝结高度也随之下降。冷空气过后,常出现层积云较高的大面积云海。

    晚霞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混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一样,红色光波最长,橙色光波其次,紫色光波最短。

    空气的分子和空气里飘浮着无数细小的灰尘和水滴,它们能够把太阳的各色光线分散开来,这就叫做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光波波长越短的,像紫色、蓝色光就很容易被散射开来;波长越长的,像红色、橙色光就不容易散射。

    早晨或傍晚,太阳光是斜射的,它通过空气层的路程比较长,光线受到的散射作用就会大大减弱。减弱得最多的是紫色光,减弱得最少的是红色或橙色光。这些减弱后的彩色阳光,照射在天空中、云层上,就形成鲜艳夺目的彩霞。

    晚霞的形成与日落时间、日落角度和云层的位置有关。晚霞的壮丽程度则与云高、云量、天空状况、空气能见度、空气中悬浮粒子的大小有关。

    太阳在地平线附近时,若云层底部能被阳光照亮,地面上的人即可看到晚霞。因此,晚霞预报的关键在于傍晚阳光的入射点有没有云层遮挡。

    根据日期和预报点的经纬度可以计算出当日的日落时间和日落角度。在气象模式中提取云底高度数据,即可算出光线入射点的经纬度。利用各层云量数据即可算出不同高度的云产生的晚霞程度,再结合当天空气质量、相对湿度可修正晚霞程度。

    “蓝眼泪”的秘密?

    每年3月至8月,福建平潭的海岸线就会出现美轮美奂的海洋奇观—“蓝眼泪”。许多游客慕名来追泪,“蓝眼泪”已然成为一张平潭极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平潭“蓝眼泪”主要分为夜光藻和海萤两种。

    夜光藻“蓝眼泪”是一种介于动植物之间的海洋藻类,是体型较大的单细胞生物,近似于球形。其体内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当夜光藻受到外界扰动时,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作用下,会释放光量子,发出蓝色荧光;夜光藻“蓝眼泪”主要发生在3—6月,彼时远近浪潮均可以看到此起彼伏的蓝色长条波浪。

    夜光藻的形成过程复杂,涉及海洋、气象、生态等多领域。根据文献记载,在潮流和风的影响下,海洋底层大量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在缺少捕食压力的情况下,这种富有营养的水体能够促进夜光藻饵料大量繁殖。若遇上适宜的盐度及温度,夜光藻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自我繁殖并聚集在一起,在夜间受潮汐或海浪拍打等刺激时便会发出浅蓝色的光。

    海萤“蓝眼泪”是一种浮游生物,为荧光动物,其体内的发光腺在受到海浪拍打等刺激时,也会产生浅蓝色的光。主要发生在7—8月,表现为夏季沙滩上的星星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气象奇观一二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hyg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