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马王堆发现了一座古墓,一号墓的墓主是一位女性,历经2000多年,这位女尸外形完整,面色如生,全身柔软光滑,皮肤呈淡黄色,看上去如同刚刚死去。
让人更称奇的是,考古人员用手指在她的脑门、胸部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再放开,凹下去的肌肉皮肤很快又弹起来恢复原状,挥动四肢,各关节可自由弯曲伸展,连眼睫毛都清晰可辨。
2000多年前的尸体是如何保存这么完好,就如刚刚死去一样呢?简直是考古界的奇迹。
在《岳南大中华史》这本书中,岳南先生给我们揭开了考古界的很多谜底。
《岳南大中华史》讲述了12场考古大发现,从发现到发掘、从史学研究到揭开谜底,从北京猿人、三星堆到清东陵,岳南先生用极其惊心动魄的故事,带领我们重建了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岳南先生,是百万级畅销书作家,非常擅长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进文学之中,让掩埋于历史尘埃的人物,重新展现在读者眼前。
我们以第八章惊魂马王堆为例,来了解岳南先生是如何讲解这段历史的。
故事手法开头,引起读者兴趣
因为战时需要,马王堆要建一座防空洞,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火苗,让地洞蹿出了火球,一桶水倒向火焰,火焰依旧“嗤嗤”地往外窜,工作人员不得已改变战术,把一个装满泥土的袋子盖了上去,于是,火焰自动熄灭了,由此,一场轰动世界的考古发现拉开序幕。
洞穴中除了气体还在慢慢冒出,还发现了白膏泥、木炭,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确定这可能是一座墓,也可能是墓群,那么洞中的宝贝还在吗?
岳南先生讲述的考古故事,一开始就紧紧地吸引了读者的眼光,让你不舍得放下,想要一口气读完,看看墓中宝贝是否还在。
发掘过程,惊险刺激
考古人员发掘出棺椁后,发现2000多年前的棺椁居然保存完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棺椁的外层包裹着厚厚的白膏泥,最厚处达到了1.3米。
白膏泥下面露出了乌黑的木炭,与白膏泥一样,上下左右,密不透风地包裹着棺椁,让人称奇的是,2000多年前的木炭居然和我们现在用的木炭基本相似,点然后便开始燃烧,挖掘出的木炭高达一万多斤。
岳南先生恰如其分地把白膏泥比作蛋壳,像护卫着蛋黄一样保护着棺椁,不受外部力量的冲击和雨水侵蚀;把白膏泥内层的木炭,比作鸡蛋中的蛋清,防湿、防潮、并吸水,保持棺椁里面的干燥。
书中这些生动有趣的比喻比比皆是,刷新了读者心目中认为考古知识乏味鼓噪的认知。
2000多年前的杨梅、莲藕、女尸保存完好
棺椁打开后,在一个陶罐中,发现了紫红色鲜艳的杨梅果,鲜艳夺目,犹如刚刚采摘下一样,随着空气、光照的进入,杨梅果很快变色,不在是鲜艳欲滴,而是成了黑色的炭灰状;发生这种奇迹的还有一个云纹漆鼎,鼎中浸泡着十片莲藕,如同刚刚切开一样,一个个小孔都清晰可辨,可是,和杨梅果的结果相同,外部条件的变化,莲藕一瞬间消失大半,在运送博物馆的途中,居然全部消失,化成粉浆了。
惊奇的还在后面,棺椁中的女尸出土后,居然和刚刚死去一样,皮肤有弹性,面色如生,全身柔软光滑,眼睫毛清晰可辨……
看到这里不得不感叹,2000多年前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智慧,能够想出办法把它们保存的这么完好。
羽化而登仙、薄如蝉翼,这些形容词一点都不夸张
2000年前的妇女,是如何打扮自己的,又是如何爱美的呢?
《岳南大中华史》的《惊魂马王堆》中出现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羽化而登仙”“薄如蝉翼、轻若烟雾”“衣锦絅衣,裳锦絅裳”……
在棺椁的内棺,外表用橘红和青黑二色羽毛粘贴成菱形图案,这在中国的考古发掘史上也是第一次发现,可是,为什么要在棺的外层粘贴羽毛呢?
《史记》中所说的“羽化而登仙”,在古人看来,人死后要升天,必须有相应的条件,羽毛就是升天的必备条件,所以,才在棺椁外面贴满了羽毛。
而内棺中发现的丝织品,更是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2000多年前基本上以手工为主,她们却制造出了绛绢裙、素绢裙、素纱蝉衣、朱罗丝绵袍……
素纱蝉衣堪称稀世珍品,重量仅仅48克,和它同时出土的另一件49克,一件衣服不足一两,这种技术在2000年前,不得不说,技术太高超了!
可见,“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对衣物的描述是多么栩栩如生又恰到好处。
“衣锦絅衣,裳锦絅裳”用来形容把薄薄的禅衣罩在花衣上面穿,也就是说,这样穿会产生一种立体感,给人的感觉是神秘而美妙的。
对于古人的这些描述,我们并不清楚是什么样,马王堆这些宝贝的出土,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的描述一点都不夸张!
关于马王堆的考古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发掘出的女尸如何保存、棺椁内还有哪些奇珍异宝、如何判断墓主是谁、这几座墓主又是什么关系……
除了马王堆,还有清东陵、三星堆、兵马俑……这些考古故事等着我们一一去探寻,去了解、去走近,第一次,我感觉到考古居然是这么有趣、神秘的一件事。
有人说,在考古领域,没有人比岳南更会讲故事;在文学领域,没有人比岳南更懂考古学,这说法简直是太贴切了,阅读此书,不像在读历史书,更像是在读一本侦探小说,有趣有料、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环环相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