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在编辑岗位工作了30多年的我退休了,揣着退休证,我这个“退伍老兵”找到领导,请求无偿继续工作至8月上海书展结束,因为手头那本60多万字的《史蜀君电影剧本集》尚在排版阶段,按正常的出版流程推算,此书可在8月书展期间面世。
得到领导首肯后,我又“上岗”了。
这本《史蜀君电影剧本集》是史导患病去世后,她的先生严明邦老师千辛万苦收集整理的,收录了史蜀君导演生前独著或与人合著的9部电影剧本,包括上世纪80年代她根据喻杉的小说《女大学生宿舍》撰写的同名剧本,后来,这部由她第一次独立导演的电影公映后享誉全国,也奠定了她作为“第四代导演”的独特地位。
我还清楚地记得1983年《女大学生宿舍》在华师大大礼堂放映时一票难求的盛况,以及看完电影后,我和一群女同学激动地徜徉在美丽的丽娃河边兴奋讨论的情景。时光荏苒,机缘巧合,如今,我能有幸责编尊敬的史蜀君导演的剧本,怎不叫我万分珍惜!
由于时间跨度大,除了翻箱倒柜找出的几本油印本外,大多数剧本都是严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到上海电影博物馆一张一张拍摄下来的,因为资料珍贵,博物馆不允许读者外借。博物馆不是天天开放,几十万字的剧本,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才被拍成了近千张数码照片。我知道,严老师是怀着对史老师深深的思念来找齐这些剧本的,我也知道,这本书,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后任责编的一本书……
7月份,酷暑难熬,严老师几次顶着烈日来社答疑,和我一起商量、取舍书前所用的照片。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史导的成就、更真实地再现她的音容笑貌,严老师在几千张照片中精心整理出一叠,分别编号、写出说明。一张照片就是一个珍贵的回忆,他一张一张地给我讲着照片背后的故事,感叹着当年史导的不易和坚强,在他喃喃的诉说中,史导执著、认真、大气、善良的形象鲜活了起来。此书定为16开,受篇幅的限制,最后我只能再作挑选,按剧照、工作照和生活照等排列出两个印张的照片。
校样排好了,为了赶进度,我就自己做校对了。高温一波接着一波,偏偏办公室的空调不给力,性急的我常常弄得汗流满面,不得不一次次跑洗手间洗脸,下班后,拎着厚厚的校样回家继续挑灯夜战。在校对的间隙,收到了严老师发到电子邮箱的“缘起:生命的延续”,当我看到严老师在史导去世后为了继续资助她助学的几个孩子,到市慈善基金会了解情况,工作人员告诉他,史导知道自己患重病后,不顾体弱已亲自到这里再捐了两万元时,不禁潸然泪下……
做编辑的都知道,为了赶在书展之前出样书,需要编辑、校对、出版等各部门密切配合,而作为“项目主持人”的编辑,则更是忙得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出书的程序有条不紊,或同时进行,或一环连一环,封面设计、校样退改复红、付型样、下厂印制……
热浪滚滚,《史蜀君电影剧本集》终于赶在书展前出版了!在上海书展亮相了!我手捧着墨绿色的剧本集,久久地摩挲着烫银的书名,感慨万千:我,一个从女大学生宿舍走来的编辑,能以这样的方式为30多年的职业生涯画上句号,这是何等殊胜的因缘和荣幸!
感谢您,严明邦老师!
致敬!史蜀君导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