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山利辉 著做技术,本质就是手艺活。盛传搞研发(写代码?)到30多岁就搞不下去了,我感觉持这种观点的都是行业外的人,亦或是虽在行业内但是未得精髓之人,亦或只是一种自嘲或茶余饭后的谈资。
手艺活,刚开始就是“玩积木”,玩到一定境界,就成为了一种艺术。(见另外2篇文章:《玩积木》,《好的工程师,一定也是艺术家》)
抽空看了下《匠人精神》,里面有些内容挺有警醒作用的。
推荐序一:孝育天下
从做事开始,后来发现还真是“事在人为”。要想把事做好,先要把人做好。渐渐地走到了“己成,则物成”,“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尊古训”道路上了。
我们培养的是一流人才,而一流人才首重人品,其次才是专业技能。我的时间和精力95%花在教育人品上,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其结果是每年“秋山木工”的学徒都能在日本木工大赛上名列前茅。——秋山利辉
大道至简
推荐序二:全心全意投入,终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当每一个人都愿意慢慢稳扎稳打,脚踏实地以愚公移山的坚持,发动来自内在的力量,以一种近乎禅人的修持,不轻看自己,不受外境干扰,全心全意投入,终会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功夫是什么?就是时间。”——电影《一代宗师》台词
许多人拼命考取证照、参加比赛,希望获取名声与掌声,却不愿意从头老老实实地蹲好每一个马步,从平地起高楼、聚沙成塔。真正的成功,是从最不起眼、最基本的开始反复练习,才能打好最坚实的基底能力。
“世界愈快,心则慢!”这句时下人人朗朗上口的广告文句,也正反映出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寻找自己的优势,回到基本面,去做对的事情。
推荐序三:企业生命力
古今言商,无非一个“通”字。
一流的人才,从一流的心性而来。
没有“超”一流的人品,单凭工作打动人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把工具用好,用的是工具,通的是人心。
心里有什么样式,制作就成什么样子。人有什么品格,家具就有什么品质。念念为家具,把制作家具当生孩子,精心呵护,细心照料,神情专注,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与其说制作家具,不如说在造就做人的“品格”。家具成了,人品也成了,通的功夫也成了。
首章 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
若是一直待在我的手下,他们终究只能在“秋山木工”一展身手:而我的任务是培养能造福社会的匠人,他们必须为大家提供能使用几十年,甚至几个世代的真正家具,所以我不能将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充当自己的分身为我工作。
只要反复练习,任何人都能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却无法通过这种方法提升。
我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也不能成为一流匠人。
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人,不会关心别人,也不会为他人付出。所以,一旦长大出社会,很多人就成为别人的困扰。
想成长为一流的匠人,首先必须放下自己微不足道的自尊心,将师傅们所授予的知识顺从地全盘接受,不如此便无法获得成长。
除了技术之外,同时必须提升自己的心性,学会感恩。没有诚实和感恩之心,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
每个人都拥有成为一流人才的潜质,但如果没有人反复提点和指引,成才的种子就不会发芽。
如果决心不够,就无法坚持到底。
“匠人须知”,讲求的是一个“心”字。
像这样提出大目标之后,再设下具体的小目标,大家各自去实践完成。朝会时,所有人要齐声朗诵这些大目标和小目标。
如此坚持了一年时间,无数的目标在外面手里达成。大家发现当我们每天齐声朗诵目标,并且持续付诸实际行动之后,自己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一段文字如果只读一遍,或许很快就会忘掉,但如果反复读上一百遍、两百遍,就一定能够牢记。每天每天反复背诵,文字就会进入意识深处,变成我们的血肉。一旦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并且化为实际行动。
正章 匠人须知30条
自以为了不起的人,称不上一流。
不管是挨师傅训斥或责骂,只要笑着诚恳表示感谢,就能够得到师傅的教诲。如此一来,工作当然就能不断进步。
想成为专业人士,平时就要进入战斗模式,并拿出101%的努力,否则成不了一流人才。
想要达到一流的工作水准,就要不屈不挠地跟着上司或前辈们学习。
即便被否定,能否说出“请让我再试一次?”如果正面进攻不行,就要拼命纠缠,想办法,找出让对方指导的方法。
中途放弃就是失败,不放弃就能成功。
书中有一篇写了工匠如何对待自己的工具,特别有感触。我们做技术研发,也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工具,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