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公众号深夜书桌的作者李小墨的《越优秀的人,越早想明白这七件事》一文,文章讲到了公众号请辩的创始人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中的“劳动性人缘”和“资产性人缘”的概念,引发了我的深思。
不知为何,年纪还不算老,却会有“要低调、不要做万众瞩目的焦点、默默无闻的挺好、不要出错、规规矩矩的就好”的想法,可能是中庸之道在家教中传承的有点变形。以至于,在这个万众互动的时代,不能通过个人魅力吸引众人,而只能靠些许的付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也觉得很无奈,但谁让自己没有天赋特长,可以吸引众生呀。直到被“劳动性人缘”一词击中,原来,不止是自己不够有趣,更是潜意识地选择了“劳动性人缘”的相处模式,在互动中,愿意付出真诚的劳动,却不愿意发表太多个人的意见和想法,于是,没意见就代表没思考,没思考就代表没特色,没特色就不容易被了解,不了解就带来了误解,心够大就说自己无所谓,可是,当偏见或损失发生,才惊觉,自己已然越来越被动,生存空间极其狭小,发展的可能性也被抹杀了很多,感觉整个人好像被掏空,被卡住了脖子,喘不过气来,怎么办,怪谁?
对比一下,今天工作中某位同志的表现,真是“资产性人缘”的有力实践。同样只是一次作为会议嘉宾的邀请发言,按照就事论事的角度,这发言内容的思路,一般就是肯定我方工作成绩、传达上级精神,指出下一步工作方向,中规中矩,总不会错。但今天的这位同志,除了把以上内容讲的很诚恳外,还讲了自己对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一下子,大家知道了他转任以来对新工作内容的思考,大家与他之间,没有问答环节,他却跟大家已经有了实质性的交流。他的这次参会不再是被动的来捧场,而是一次有效的指导和互动。日后我们跟他的链接,不再只是在于他的岗位职责使然,更是因了他的专业魅力。尽管是在我们的主场,但他成功地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他,而这终将为日后的工作带来很好的良性连锁效应。
人与人的差别竟是如此之大。你以为你输的是智商、是反应速度、是口才等表面的东西,其实是彼此做事做人思路的根本不同。我想这是与人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密不可分的。你又要辩解,说谁不学习了。可是,对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不是想起来读书的时候读两本,就算是了,而是真真正正的坚持每天有空的时候就学,而且是有成效的学,比如有针对性的学习微信推送内容,重要是能进行汲取和归类,如此,才能促进工作思路的打开,不然你以为别人在工作中的那些好点子都是哪里来的,简单的归结为智商不行,文采不行,不过是自己为自己找了一张“你弱你有理”的遮羞布。而且,满足于“不出错”和对严格执行的保持,无形中就养成了被动的习惯,以为自己是在主动作为,其实只是被命令要求推着走而已,真正的主动性并没有形成和发生,注定不会出彩。
所以,不要只看眼前,不要只是就事论事,好好的积累,抓住机会,好好的展示自己吧,不是为了求关注,而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你,更多的互动,才能更全面的认知自己和这个世界。不然,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片面的,还不自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