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牛逼呢?
有句话叫“平生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
首先曾国藩智商不高,思想笨拙,其次生活不规律,心性浮躁,口舌巧令,脾气暴躁,自以为是,同时身体也极差,有耳鸣,中风,头晕,皮肤病等等数不清的毛病。
但他却是“湘军”建立者(中国近代军阀制度的鼻祖,军阀制度好坏并存,时势造就),平定太平天国正真意义上的第一功臣。是晚清诸多大臣的老师和领路人,如有名的李鸿章,左宗棠等等,其“湘系”文武更是错落了晚清的半壁江山,八大总督也就是现今所有的大军区司令都在其手下学习过,也都是由他提拔上去的。他是封建社会外交思路转变第一人,他是洋务运动发起者,他是留洋计划实施第一人。他更是后来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精神偶像。
就这样一个才智不高,性格缺陷,多病缠身之人竟能为大清延长了六十年的寿命,一介儒生文能治理民生,武能带兵打仗,死后能流芳百世,实在是不得不让人佩服。
他如何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三十岁立了一个十分宏伟的人格理想,那就是当“圣人”,他那时立誓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
什么为“圣人”?就是完美的人,可通过勤学苦修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规律。这样自己的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可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状态,而自己也可万世不朽!如同佛教修行最高目标为“佛”,道教修炼最高目标为“仙”,而儒家的最高目标就是“圣”。
理学的一个根本路径就是每一个人都有圣人之志。
“人皆可以成为圣贤”
于是曾国藩开始了每日写日记计划,他的写不是我们说的流水账(虽然他年轻时是这样),而是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了每日三省吾身,其一生都在“悔”中度过,直到去世前三天在日记里都还能看到“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得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悲,不胜悚惶惭赧。”等等话语。他甚至连遗嘱都与常人不同,并未有财产分割之类的常见内容,因为曾国藩官虽做到极品,但也确实没什么个人财产,一个字“穷”。他遗嘱的重心主要是放在对后代品性的期许上,言:“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不求为重。”也就是说人这辈子,最难去除的是妒忌和贪求。所谓“不忮”,就是克制自己的嫉妒心。“不求”就是克制自己的贪求心。这两点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事实上很多人,特别是很多当世有地位的有钱的,都处理不好。他希望曾氏后人能克掉这两点,做到“心地干净”。
后来曾国藩也真的做到了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偶像,去世之际,仿佛所有的传统人格之美都集中在了曾国藩身上,在风雨飘摇的末世做了最后一次告别,绚烂而凄美。
人之一生,若想无悔,就得完成三件事,“立功”“立德”“立言”,何为立功?往大说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往小了说便是为自己小家,自己家族而拼搏。何为立德?道德修养纯粹,精神力量强大能自己控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包括前文所说的“忮”和“求”,死后能为后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品德标榜便是立德。何为立言?说出口的话便能真的做到,说一不二,言出必行。
以上三点和智商天赋背景无关,而是自我的精神力。再反思自己,蹉跎日月,虚掷光阴,实在惭愧,完了完了...
我佩服曾国藩最大的一个能耐,不是别的,而是“立言”,他说做就做,遇事直面而上,遇难绝不退缩,做一件事绝不半途而废,一个老烟枪说戒烟便戒,生活不规律的人说早起便早起,说要建立军队拯救大清便真的以一人之力开始创建了“湘军”。更是对理学身体立行,登堂入室,造诣极深,留下洋洋万言全集。
我看书少,人物传记看的也不是很多,但在盘根错节,风谲云诡的社会,一辈子能坚守初心,以“圣”为准则做人的人,在我目前的学识中,以时代背景,和平凡的家庭背景及其个人智商来说,也只有曾国藩一人了,因为曾国藩可以说是我们所有人的缩影,也就是说我们所有人也都能成为曾国藩。
若说孔子,老子等真正的圣人,其能“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实在不可与大清晚期并论。 若说始皇帝,汉武帝等人,虽然每一位有名的皇帝都荡气回肠,屌的一匹,但毕竟人家是皇帝,生来便是九五之尊,我等凡人又怎能相提并论。若说“房玄龄”“刘基”等开国名臣,其智商碾压曾国藩和我们这种低能儿童不知多少倍也不可并论。再说“张居正”等朝代末期的名臣,也基本都是天使与恶魔同在一身,包括曾国藩的大弟子李鸿章,和“圣”也并无太大关系。
来说说曾国藩的故事。
他笨拙,是遗传,基因注定了,从宋末到清,五六百年,曾家没有一个秀才,全是农民,爷爷曾玉屏中邪了,突然想考秀才了,但智商问题一辈子都没中。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儿子和孙子上,奈何儿子智商也不高,曾国藩都长大了,两父子都还能手挽手去考试,可想而知。儿子是没戏了,于是曾玉屏把重心放在了孙子曾国藩身上,可是曾国藩也不争气,落榜七次,甚至还当过众人皆知的反面教材。但曾国藩在爷爷的敲打下,终于在二十七岁,曾国藩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中了,成了穆彰阿门生,接而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中是中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泄气,曾国藩骨子里虽然有冲劲,但也异常懒惰,就如当今很多人白天懒散,到了晚上开始制订计划,准备明天一定全力发奋,结果第二天又懒散了一天,晚上开始自责,又开始制定计划,循环往复,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若不是他爷爷逼迫他,我想他也真的考不上,虽然说他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但其实也都是他爷爷的功劳,而且这在古代如果是从小读书到大的人,其实一点也不牛逼...而且曾国藩是土包子,巨土的那种,还喜欢骂人,生活上,性格上的坏习惯能拉出一大推。一个儒生,或多或少还是有写日记的习惯,但他的日记多数为:
“无事出门,不能安坐”
“心浮不能读书”
“自究所病只是好动不好静”
“晏起,则一无所作,又虚度一日,浩叹而已”
等等一类的废话。
但自从他三十岁立志当“圣人”时,便是他开始人生转变之时,他立志自新开始的第二十一天,便在日记中写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明神殛之。”就像曾国藩此后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无论多么痛苦难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对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身引以为豪。
反思我自己,我戒个锤子烟哦,你妈蛋!
后来的曾国藩最喜欢的就是困难,那里有难他就非要往那里钻,后来更是身兼朝廷五部的工作,基本是副部级,特别到了刑部以后,繁重的工作让他几乎都没有了看书的时间。如此勤奋,是因为曾国藩立了“圣人”的誓言后,一心想为国家发挥更大作用,想让摇摇欲坠的晚清重回大治状态。
也正是因为这个初心,曾国藩不怕任何阻拦,甚至皇帝都不怕,更别说大臣,清朝满汉身份有别,身为汉人的曾国藩因为治理国家问题甚至连皇上都敢思想敲打指导,后来更是屡次抗命不从,反过来还去教育皇帝,这在清朝来说,几乎没有,但也正是因为有这番勇气,曾国藩才得以建立湘军,得以成就曾国藩。
1952年2月,太平军挥师北上,期间曾国藩十几年未见的母亲突然去世。
为什么都身兼五部的长副部长了,还与老母十几年未见?一,忙。二,穷。穷是真的穷,曾国藩一年收入150两,换算现在是二万五千人名币,清朝当官钱都少,很正常。所以清朝贪官很多,以和珅为例。但没办法,朝廷动不动就要让你买官服,官员又不能和平民一起住,必须住四合院。但理学修养这时就体现在了曾国藩经济生活上,其立下的“不靠做官发财”的铮铮誓言,硬是保持到了他去世,但了十几年官,还欠了一千多两...而后世研究曾国藩一生的资料库也确实没有发现任何一笔营求私立的记载。
牛逼!
父母去世,封建社会就必须要回家守孝三年,曾国藩回湖南老家了。恰好,太平天国打到了湖南湖北。
咸丰情急之下命各地在籍官员协助地方官员兴搬“团练”,也就是把平民聚集起来包围自己的家乡而已,一共四十三个退休或者丁忧的前官员,包括李鸿章都接到了任命。但大部分人要么敷衍几天回家。要么假公济私,要么就中饱私囊。只有曾国藩一人,他妈一不要钱,二不要利,真的为国家分忧。
曾国藩悍然不顾,一意孤行,想补疮痍之万一,扶正气与将歇!不与官场随波逐流,他本来只是一个皇帝点的辅助,硬是做成了主C,主C平民百姓的民兵就完了,他还去主C国家地方军队。
这样不管不顾,又不同流合污,自然这就触犯到了官场潜规则,省级干部,市级干部自然就要开始挑曾国藩的刺了。
曾国藩有一次团练民兵,非要把国家正统军叫来一起训话训练,省区司令官就不干了,默许训练的时候自己的军队可以挑刺,而这一次,曾国藩差点被杀。
曾国藩开始反思,绝不能去训练国家已经腐败了的军队,虽然乾隆时代创造了十全武功,打了很多胜仗,但到了曾国藩时代,无论八旗还是绿营,都很废。所以曾国藩一心要要训练一批精英,能正真拯救国家的军队,于是历经百难,人怎么招?钱怎么来的?这里不言述了,反正终于“湘军”雏形开始了。
建立“湘军”的过程中,太平天国一路摧枯拉朽的打了上去,咸丰慌了,叫曾国藩马上带兵去堵太平军,但是曾国藩不想把训练半路的军队就这么拖上战场,要出山就一定得十全十美,这时曾国藩的勇气就体现出来了,屡屡抗命,抗命不说了吧,曾国藩还去教咸丰怎么控制打仗,怎么控制大局。
咸丰这人也真的有意思,也是屡屡讥讽曾国藩,后来看看见曾国藩居然来教育自己了,于是火了大骂一通,大概就是:“你他妈曾国藩练了一点兵,能不能打仗还不能说,还捏着不动,你他妈要干什么?居然还他妈教我打仗?你当你是谁了?你真把自己当成大清的大救星了?没有你天下还不行了?”
咸丰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曾国藩还是不动,咸丰拿他没办法,就没管他了,也没把曾国藩这只军队当回事了。
可咸丰直到去世前都不知道,正是曾国藩的这只军队拯救了大清。
曾国藩打仗有很多学问,最主要的就是“结硬寨,打呆仗。”他带兵十余年来,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这和曾国藩做人是一样的,虽然笨,那就脚踏实地来做,不走投机倒把的路。
在呆稳的基础上,再运用一些基本战略,如:
“两人持矛格斗,先动手戳第一下者为客。”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战,不以得城为喜,而以破援为功。”
后来,包括毛泽东在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也引用了不少曾国藩的例子。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除了作出对的决策外,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坚决不动摇,排众意而孤行己意,由学力胜也。”
但一意孤行的反面,自然就是步步荆棘,处处碰壁,曾国藩在官场的名望自然一路下滑,没人肯帮助他,导致他逐渐的寸步难行,正痛苦万分之际,他的父亲去世了,曾国藩借此机会当了“逃兵”回家治丧,也开始心生退意,不想再过客位虚悬的日子。
而曾国藩最牛逼的一点那就是“悔”,其一生都在“悔”中度过,这次也不例外,他开始拿起老庄等人的著作,几千年前的圣人给了他不小启示。
他开始反思到自己在官场处处碰壁,不光是外在皇帝心眼小,大臣私心多,自己内在的个性,脾气,气质,风格上有诸多缺陷,回想自己的为人处事,总怀着强烈的道德优越感,自以为居心正大,人浊我清,所以自己锋芒毕露,办事太直,自然引别人反感。他翻阅自己以前的信件,写信时觉得字字有理有据,现在却发现字字如锥如芒。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圣人之言,虽然他耳熟能详,但实际上却没真正做到。
他越来越看到自己的致命缺点: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蛮干,一味刚强。
行事过于方刚者,表面上似乎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懂退让之人。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谓“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我也需要共勉之。
后来曾国藩写下:
矫激近名,扬人之恶,有始无终,怠慢简脱。
平易近人,乐道人善,慎终如始,修节庄敬。
这次以后,也是曾国藩自从立下“圣人”之誓后,又一次有了大转变,他变得和气了,谦逊,周到了。对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学会打太极。他不再慎于保举,而是“同流合污”了。
他认识到“不妄保举,不乱用钱”,则“人心不附”。只有诱之以“名”,笼之以“利”,才能网罗天下英才。
虽然以上的道理很简单,但实际做却很难,但曾国藩强就强在说出来的话,知道自己的错,就能马上改正,实在是佩服。
此后的曾国藩。
虽然“打太极”,但也真的能做到自己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不达不目地不罢休。
虽然“同流合污”,但也真的又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而且和气,谦逊的同时也更真诚了,左宗棠虽然也很牛逼,但在谦逊和真诚上一比较就相形见拙,所以在左宗棠手下做事的人能提拔的很少,更没有一个人担任过朝中一,二品官,出任督,抚的也很少。
曾国藩的幕僚出幕:
大臣五人,军机大臣两人,尚书两人,大学士两人,侍郎三人,北洋大臣一人,总理衙门大臣一人,总督十六人,三十人次。巡抚二十八人,五十人次。此外,布政使,按察使,提督,副将,知府这些数不胜数,真的做到了“湘系”文武大清半边天,这是一个贼他妈很夸张的数据,后来更有人说过:“如果曾国藩曾经希冀的话,已经成了皇帝。”虽然夸张,但从侧面来说,曾国藩的影响力之大,之夸张。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曾国藩还有诸多事迹,不一一阐述了,反正曾国藩牛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