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天涯的公子哥,他做过了,文坛才子,异界名士,他做过了,远涉异国,东西洋的艺术空气他也吸取过了,认认真真受人敬仰的教师也做成功了。无数的侧面,无数的经历,无数的闪光,每一种身份,他都做到了神采飞扬,淋漓尽致。
这些成功,有天生的聪慧,也有性格使然的挑战和桀傲。
就像一个登山的人,一边接受了挑战,一边欣赏着风景,享受着攀登的乐趣。
忽然到顶了,一览众山小的激动和欣喜过去之后,忽然就升起了一片空茫,如山中的薄雾,一点点淹没了所有的风景。
情到深处人不受,人到高处人孤独。
这个高处不仅仅指的是身份的高,还有精神的高度。
落花是生命的涅盘,名利是生命的负累。
繁华落尽,终归寂静,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不可逆转的人生法则。
天地万物注定谁也逃不过。
那么,人生俱浮华,名利皆是虚无,大家到底都在追寻什么呢?
春秋更迭,时空无奈,生命无常,青春易逝,能抓住的还有什么呢?
何况名利就如纸金纱,就算拼命抓,亦是无可奈何。
人生之浮华若朝露,春的美好更能衬托出秋的凄凉,充满了迷茫、痛苦和无奈。
世态炎凉,虚名浮利都已经看透,看透才更纠结,要怎么样才能有所超越,得到灵魂的安静和平静?
自古读书人看似清高,其实追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光宗耀祖,所以好好的读书就被弄成了苦读,一旦目的达到,便果断放弃了之前的苦读,开始享受人生。
李叔同却完全摒弃了这种有目的的读书学习方式,他做到了影响周围的人不要这样做。
所以他虽然在各个领域都似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却并不曾经历苦读。
李叔同的一生是物质、精神、灵魂的递进过程,有的人一生停留在物质这一层,也有的人递进到精神这一层,已经力不从心,真正递进到灵魂这一层的非常少。
如果读书人都能像李叔同这样,把读书当成一种滋养,而不是交换名利的筹码,那么读书就不会落寞,也不是苦差事,而是兴之所至,趣味无穷。
可惜,真有这个境界的人太少了,不知道是文化使然,还是价值观一直偏离的环境。所致,李叔同是个例外,他学习绘画、西洋艺术、雕刻、音乐、戏剧,甚至他的字也在当时独树一帜,才冠一时。
这些统统是他人生的乐趣,而不是筹码。
他的字脱胎画骨,自成一家,看似轻描淡写,毫无人间烟火气,肃穆而严谨,细细看来却犹如天山雪莲清冷中透出仙姿,充满了灵气。
静气和灵气交相辉映,昭示着大师的一生由物质到精神再到灵魂的层层递进过程。
虚名浮利不过云烟过眼,红尘浊世只是人生历练,最珍贵的是得到新的安宁和寂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