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3岁的学生,与家长有矛盾,同时不愿意学习。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跟父母不亲。目前上学会经常缺课,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比较差,父母关系也不好。咨询者是一位老师。
针对这个案例,贺老师提出了三点注意。
(1)第一点,我们同样还是要从“人是谁”入手,显然提问者是一位老师,所以我们要把关注点集中在老师身上。而上面所提到很多问题如孩子的成绩不好,父母关系不和等等都与老师关系不大,我们要探究的是这样一个学生和这样的家庭,给这位老师带来了怎样的困扰。这让他产生了怎样的情绪反应,以及为了解决这些困扰,他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达到效果以及对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构成了怎么样影响。不要把时间花在她说描述的学生和家长身上。
(2)第二点这个老师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的语言是高度概括化的。让听者获取不到太多具体信息。在咨询中我们要增加心理像素,提高情感的颗粒度。让体验,感受,情绪,行为,能够被看见,从而理解和共情到来访者。
(3)第三点,作为咨询师我们还是要走进当事人的内心,去看到她的情绪是如何被环境所唤醒的。以及为何给带给她如此大的困扰,去看到那个源头。
是对成就的追求?还是爱心?或者是这个孩子唤起了她的某种情绪体验?又或者是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对老师的工作带了烦恼?等等。
总的来说,我们还是要带着三境三时的视角去看待这个老师,重点是要关注这个人,而不是所呈现的问题。
作为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常常需要我们留意,来访者的主诉未必是核心的诉求,我们要重新定义问题。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外置和重构来帮助来访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