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外买菜,回到小区进单元门时,碰到一男一女两个人,提着一兜水果,看样子是农村过来个走亲戚的。上午九点不到,心里想这亲戚走得可有点早,也不知主人家起床没。看我打开单元门,他俩也跟着进来了。
电梯间,两人在商量蛋糕事宜,原来是来吃生酒的。做为一个外来人,不论是出生地江南水乡的江苏,还是长大成人的冰雪边疆,只要家中有老人在,孩子是不能大张旗鼓的过生日的。到了蜀地,方知这方水土是何等重视每一个人的生日。
这里的人一旦生下来,不管是满十称为的正生,还是一般的寒生,从满月、一岁直至去世,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日都是要庆祝的。曾听过两件有关生日的趣事:一是有位主妇,清早八晨的便听到敲门声,诧异间打开门,是男主人农村的一个亲戚,提着两斤冰糖,看着女主人询问的目光,说今天不是男主人的生日吗?可是当天男主人并不在家,已经出差几天了。
第二个故事是某老妇过生日,她是蜀人,但在几十年之前就已经嫁到西北边疆。这一日是她的生日,从早晨睁开眼,便在家等着三个女儿和女婿的问候或上门祝贺,直等得太阳落山。在边疆出生长大的女儿女婿没有过生日的习惯,更没有记住老太太的生日。最后老太太终于憋不住,给女儿打电话哭诉她的委屈,顺带责骂了不孝顺的女儿女婿。让孩子们好一阵愧疚,好歹从今往后他们一定会重视她的生日了。
笔者住30层,看显示他们是到32层走人户的。进得门片刻,便传来了楼上主人开门迎客的声音,都是大嗓门,对话听得清清楚楚,一两句寒暄也就罢了。只是这热闹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笔者出门的时候。热闹的分贝过份高对上下左右的邻居来说便成了扰人的噪音。庆幸这日家里的老人没有在这边住,否则定会被吵得睡不着午觉的。
就这个现象,和另一半讨论起婚姻中门当户对的重要性。农村的男女,总把找个城里人过日子看成享福。却不料一旦迈进婚姻的大门,便会有许多格格不入的烦恼。说话的声音如果大了,便会遭到城市长大的家里人嫌弃,如果安心把家安在农村,声音随心所欲地大,任何人不会觉得是噪音,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
吃饭的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一个农村长大的朋友,随父母迁居到城里,已经是快退休的人了,在和大家聚餐时筷子满盘翻,旁若无人地找着她想吃的东西,旁边坐着的人,嘴上不好说什么,但心底里是怎么也不愿再用筷子去夹她翻过的那份菜了。
有一朋友,家庭条件不错,但做为男人,个子一米六不到,委实有点矮了。找伴侣时就只能降低条件,找了一个农村的女孩子为妻。女方倒是实心实意地想跟他过日子。但他一次次的醉酒进医院抢救,加上婆婆回回找不着家里的东西,总怀疑是被儿媳妇偷偷顺回了娘家。双重打击,最终使两人的婚姻走到了尽头。
在农村,不勤劳是无法致富的,吃穿用度都得一分分的挣。偏偏到了城里,在企事业单位上班的人,旱涝保收,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安于现状的人们得空便会聚在一起喝酒、打牌,对以后似乎从不做打算,没有危机感。勤劳的农村人在城里若想适应此种生活方式,需得很长时间一点点磨合,才能消除生活中因三观不合产生的矛盾。
觉得旧社会负责牵红线的媒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偶习得一点易学,方知生辰八字相合方能成就好的姻缘。所谓的门当户对,可以理解成为乡里的便与乡里人结亲,最好不要试图融入城里人的生活,因为即使高攀到了城里,人们对你的穿着、声高和各种习惯都会另眼相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