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销售导向性的企业,非常热衷于用奖罚代理绩效考核,特别适用大量的奖罚,代替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这不但出现了以罚代管、以罚代考的问题,更是有一个核心的悖论奖罚和考核的实质是一样的么?
奖罚,可以理解为在逻辑上存在着三个维度,第一应奖的,第二罚的,第三不应奖也不应罚的,这部分是属于每个人工作范围内的,必须做的职责内的,或者公众意识里是分内工作的。所以其抽丝剥茧,其实奖罚控制的是两个极端,针对的是极其优秀或极其恶劣的。而对于大多数人的大多数工作来说,奖罚无法覆盖。
而考核,是针对工作过程中有关键作用的部分的整体考量,他抓取的数据或者重点,应该是对绩效或者工作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的部分,这部分完全是站在工作过程的角度去考虑,因此其无论是涵盖范围还是指标的选取原则以及办法,都有其独特的地方。
也就是说,奖罚针对的是框架内出格的事例,这个框架包括制度、流程,当然更包括考核。简而言之,奖罚是对考核的补充。
话说回来,用奖罚取代考核,究竟有没有可行性呢?
有!因为有的公司正在这么做,那么咱们就来分析什么样的公司或企业可以用这种办法。
1 公司规模不大,且管理幅度较小,地域局限性强
当公司规模小的时候,特别是总员工数不大的时候,由于人数少,造成管理幅度小,再加上地域局限在一个地方,奖罚不但效率高,而且立竿见影,能够快速在企业内树立奖勤罚懒的风气。
2 公司的经营模式以现场管理或者销售导向性为主
公司的经营强调现场管理或者销售导向性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零售业,奖罚立即生效,效果突出,再加上人员的互相激励,往往效果比较好。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符合以上两条呢?
显然不是!
如果企业不具备上述的属性,采用了这种方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首先,企业内肯定会罚单满天飞。
问题不在于罚单的正当性,而在于其合理性。任何的工作失误或者其他类型的个人职责范围内的,当使用奖罚时,务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即:原来我不这么做是要被罚的,如果我做了就不会被罚,从而不断拉低员工的心理下限,逐渐让人人都变成可能被罚的懒人、笨人。
其次,员工肯定不敢工作,或者推卸责任。
鉴于罚单的普遍性,干的越多罚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肯定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干活,不敢干活。
最后,造成坏蛋开会现象。
频繁处罚,势必造成人人都有罚单,人人都背负着处罚,这样看起来挺好,但实际是这样造成罚单成为一种常态,不但其效力在减退,甚至可能造成罚单的反作用,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堆经常被处罚的“坏蛋”在一个组织内,成了坏蛋开会现象。
企业管理文化的塑造,一定不是从这种人人互罚的畸形模式中诞生的,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本着善心,以塑造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的关系和健康的管理,才是最终的归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