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浙大出版社出版,2013年第一版,手里这本是17年11月第38次印刷的。本作与前作一脉相承,讲述了2000-2007年,九个失败企业的辉煌与落寞的故事,与背后的九个企业家及其团队的光荣与失落的人生。本系列被浙江大学出版社定义为迄今为止唯一一本关于中国企业失败的MBA教案,但他的写作手法却是非商学院式的。由于作者认为,读者需要关心“什么是正确的”,而不是急着给读者所谓“科学的答案”,所以作者尽可能清晰又详尽的,将内部发生的事实完整而不带情绪地记录下来,所以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我很容易的被带入了环境。我像是站在一位勇士的身后,看他在桌上用一堆大大小小的积木块,在堆一座高大的塔。他们中,或成熟或刚出校门,或精明高调或木讷不言,但都用尽全部的努力,智慧,去将这座塔搭得更高。但由于积木有大有小,导致这座塔在建筑过程中或正直或倾斜,但都无一例外地在某一瞬间轰然倒塌,一切均近在眼前,让我不时唏嘘不已。与《大败局》的10个案例放在一起阅读,我看到了10年前至20年前,发生在中国商业界的众多兴衰往事,并与作者一同探寻中国企业的失败基因,剖析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下的,中国式失败。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建设与完善中,这造成许多企业不时运行于中间的灰色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遭遇纯商业之外的其他挑战。与此同时,这还是一个有资本身份的环境。与几乎所有发达国家不同的,我们拥有一个强大的国有资本集团,对这部分资本的变革,壮大与保护,是中国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方针与使命。与其相伴随的是,国际资本在中国一直受到税收等方面的优待,而萌芽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则在生产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很显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民营资本,他的环境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国际大牌学院教授及西方管理学处所学不来的。
首先,在《大败局》中讲述的大多是经营性败局,而《大败局2》中则有不少政商博弈的失败案例,更具有鲜明的中国式特征。1 产权清晰化过程中的政商破裂。在自1998年起的“国进民退”战略中,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家之间产生了产权明晰化思路上的分歧,最终前者抛弃了后者,造成企业的快速衰败。科隆,健力宝两个案例堪称经典。这两家企业都是在创业型企业家与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创造起来的,却因双方沟通破裂而酿成悲剧。2 宏观调控中的利益分野。中国的宏观调控一直被称为“宏观过热调控民企”,随着国有资本在垄断性行业的权重越来越大,其调控的行业排斥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资本市场的德隆,房地产业的顺驰,钢铁行业的铁本等,都应对宏观形势的判断失误而马失前蹄。3 地方利益竞争格局中的牺牲者。香港张五常教授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整个就是区域激烈竞争的产物,在客观上造成了资源的区域性分割,相互以邻为壑,楚汉分明,而那些试图通过全国性布局,以形成整合优势的企业,则很有可能在无意间陷入这种利益之争中,在华晨案例中我看到了中国汽车企业中最富想象力的企业家漾融,如何失限于此。企业家冯仑认为,面对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只有始终坚持合作而不竞争,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才能进退自如,持续发展。如何有技巧的游刃于愈发复杂的政商博弈中,将是考验中国企业家的最大挑战。
其次,在一个制度渐变的转型国家,任何商业上的创新与突破,都意味着可能与现行法制发生冲突,因此,便存在着无数的“灰色地带”。几乎每个企业家在原始积累时都有过灰色行为。而伴随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拉大,人们也开始质疑企业家财富积累的正当性,而这就成为了中国企业家的“原罪”。显然,“原罪”的产生,即是部分事实,也是公众心理失衡的产物。1 这个悬在企业家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原罪”是变革时代的必然现象。2 企业“原罪”是制度建设滞后的产物。3 企业“原罪”是监管真空所纵容出的产物。正如余秋雨的中国历史的观察: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我们至今缺少对于商业逻辑的简单而普世的尊重,缺少对公平透明的游戏规则的遵守,缺少对符合人性的商业道德的敬畏,这使得这一抹“灰色”,一直蒙在企业家身上。
第三点,则是从企业家性格上进行分析。与《大败局》中的众多草莽人物相比,《大败局2》中的不少人拥有令人羡慕的高学历。他们中有教授(宋如华),发明家(顾雏军),博士(仰融),军医(赵新光),作家(吕梁),及哈佛大学商学院总裁班学员(孙宏斌)等等。但他们从失败的“技术含量”来说并没有提高的迹象,仍失陷于两个因素,1 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绝大多数的失败都是因为忽视了经营管理最基本的原则,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2 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商业终归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最后,本书所描述的失败都发生在史无前例的伟大改革之中。这些企业家虽是失败者,但他们都是有尊严的失败者——尽管有时他们会漠视道德底线和破坏商业准则,但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投身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实践,同时承受着社会转型所不可避免的阵痛,煎熬与苦难。他们以自己的失败为代价,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所有光荣,梦想与悲哀。
2018年1月24日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