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说,时间就像攥在手里的沙子,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指缝中漏下。
如此说来,时间也应该有一个颗粒度的特征。
而且,认识和掌握时间的颗粒度对于职场人士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试着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第一,预约(appointment )时间的颗粒度。
每件事情都有一个发起点,那预约的时间就是一个发起人对时间敏感度在表现。
比如说我原来有一个MBA同学,也有丰富的职场经验,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参加小组讨论甚至聚餐饭局,一般情况下都要迟到三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每次如此,令人非常的诧异。
后来听说他也在一个国企里面做到HRD的岗位,那我想他在时间管理这方面一定也经历过痛苦的挣扎。
还有一个例子,现在是下午的4点42分,接下来,你想约另外一个人谈事情,你们的上一个会议刚刚结束。
那你的第1个说法是让我们5分钟之后,再开始另外一个会议;
第2个说法是让我们4:50在开这个会议;
第3个说法是让我们5:00再开这个会议,这三个时间点就表明了你不同的颗粒敏感度。
第二,会议时间的颗粒度。
很多时候,我们在职场的会议有可能是背靠背的,就是上一个会议紧接着就是下一个会议。那作为主持人或者参与者,能不能够及时参加会议,假如迟到,迟到多久,这个说明了一个敏感度的问题。
我有次非常特别的经验,就是新入职一家公司,要和老板开每周的工作会议。第1次工作会议老板就迟到了30多分钟,第2次第3次都是如此。
然后我就明白原来这个会议预定,只是预定了一个顺序。具体的会议开始点,就是根据上一个会议什么时候结束来定。
这让我产生的非常强烈的感觉,就是这家公司的管理恐怕有点问题,后来果不其然。
第三,反馈的时间颗粒度。
通常我们接收到别人的一个任务,那你会在多长的时间内进行反馈?假设没有其他的事物干扰,从你开始看到,到真正给出回应的时间,这个周期是一个小时?半天?一天两天?甚至在等别人来催才有回复?这也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区别。
据说在一些北欧,阿拉伯国家非常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拖延,我没有亲身的体验。
但是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几十年,是否守时越来越变成一个人职业性的一个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别人对你的信任和认可。
理论上,颗粒度越细,至少表明对事物的把控越精微。当然,过分追求把时间榨干也是变态和不可取的行为。
我们能静若处子,动如癫狂,可能会更好,你怎么看?欢迎探讨。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