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颇有所感。
知,我们现代称为意识,但完善的知是同时包含意识与无意识两种过程的。
从弗洛伊德开始,潜意识这个名词被引入了心理学,在当代,更多心理学家倾向于用无意识这一名词来代替潜意识。
有一个经典的意像,是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意识,而沉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无意识。显然,露出水面的意识部分,只占意识与无意识的总和的一小部分。
人类大部分的活动都是由无意识决策的,有点类似条件反射,但事实上又比条件反射复杂很多。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区分了快思考和慢思考,无意识过程就属于快思考,也可以理解为直觉过程。
比如,手机响了,我下意识地拿起手机,这个过程中,意识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而我已经拿起手机了。在一天当中,一个人需要做成千上万个决策,大部分都是由无意识过程完成的,真正需要消耗心力的意识过程,只会用在需要理性介入的小部分事情中。
相对于意识过程的理性特点,无意识过程呈现出更多的感性特点。
知行合一,其实更准确的说是知行一体,就来自于对无意识过程的理解。
举一个例子,你听到手机响了,无意识过程让你直接拿起了手机,就在你的右手碰到手机的一刹那,激发了静电让你一下子把手缩了回去。在200毫秒之后,你的意识才体会到疼痛的感觉。
几个小时后,当手机再次响起,你可能就不会无意识地直接拿起手机了。你的情绪记忆被手机响声激发,激活了被静电痛击的感觉,在这一无意识过程中,新的感觉替代了旧的感觉。
任何学习过程都是类似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病人被诊断为肺癌,他极度沮丧,选择了抽一根烟缓解一下情绪。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他不知道抽烟会导致肺癌吗?
不,他当然知道,但是过去无数次抽烟的记忆,都告诉他抽烟可以缓解沮丧的情绪。
过去的行为,决定了你现在的无意识过程,尤其是童年。
小时候,你偷了同学的铅笔,被老师训斥了一顿,你感到极度尴尬,从此无意识过程就不会让你产生偷东西的欲望了。
以上这个过程,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的。
前文就说过,无意识过程的形成不是条件反射,它要比条件反射复杂得多,因为人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
被老师当着大家的面训斥,你感到极度尴尬,并产生了对老师的暗恨之情。
暗恨就要报复。你注意到了老师因为自己的偷窃而愤怒,你认为自己成功激怒了老师,是一次成功的报复。因此,偷东西=老师愤怒=我成功激怒了老师=我很爽,反而加强了这一循环。
同样,家长不让孩子去玩,逼迫他把所有时间花在学习上面。
玩给孩子留下的情感印象是快乐,家长不让孩子玩,会给孩子带来不快乐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中学习,就建立起了学习=不快乐的等式。
时间一久,无意识过程就会把学习=不快乐内化,孩子将再也无法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了。
所以,当你把知理解为无意识过程,那么知行合一就是自然而然的结论了。
知,也就是无意识过程,直接决定了人的行为,这不以人自身的显性意识而改变;反过来,过去的行,连带着当时的情绪,也内化为新的无意识过程,悄然间改变着知。
知行合一,本来就是一体的,根本没有所谓知而不行这种事情。
知行合一的一个必然结论就是,只有行能改变知。
没错,你可以用显性意识来代替无意识过程,作出违背自己情绪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克服惰性去运动,克服恐惧感去走出舒适区。
但是,人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通过显性意识来决策的,大部分决策通过无意识过程作出,这是一种高效的选择,来自于漫长的进化历史和自然选择。
而改变无意识过程,只能通过行来改变。你今天作出的行,会在明天融入自己的无意识过程,成为你的一部分。
新的行为,必然来自于显性意识,这也是显性意识能够改变自身无意识过程的唯一途径。
麻烦的地方,是我们常常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自身的无意识过程。
而不理解自身的无意识过程,新的行为就是无根之源。你越是想通过简单奖惩改变孩子的偷窃习惯,越是会强化他的偷窃行为。
因此,正确的改变行为的过程。
1.理解行为的无意识基础和形成原因;
2.针对性设计新的行为逻辑;
3.依靠显性意识和意志力,维持新行为的周期实现;
4.等待新行为内化在无意识过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