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一念之差》,当第一眼看到标题时,已被深深吸引住眼球,但也很好奇,难道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念之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f0133c306805fd9e.jpg)
一边听书一边做笔记,当记听到樊登老师讲到“为什么”讲这本书时,我的态度和心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问自己为什么要听这本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26f6ad5fc1bbaf74.jpg)
讲到两个概念:
微死亡
见到人一生当中最危险的阶段,是0~1岁,对于新生命而言,抵抗力非常的脆弱;
最安全阶段是2~15岁,但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他们觉得非常不放心,在这个阶段我看到很多父母的“过度爱”。
“多度爱”自认为好的教育方式,过度抑制小孩自我发展的“天性”。
小时候
小孩:爸爸/妈妈,我想学什么
父母:学那玩意没有前途,好好读书。
长大后
瞧别人家的孩子,你又看看你……
听到微死亡概念,距离自己最近也最有感触的,可能是交通出行和焦虑吧。
关于交通工具,一直以来的认知:最危险的是飞机,最安全的火车。记得第一次坐飞机是在2016年,飞机加速从跑道腾龙爬坡“路段”,有一种七窍充血的感觉,超级难受,整个全程心一直提着,不敢看窗外(因为外面漆黑一片)。
为了战胜心理恐惧,有一次逼自己去走玻璃栈道,透过透明玻璃向下看,乱石丛里就在脚下。后来几次坐飞机在空中遇到气流颠簸,我会告诉自己“别担心,即使万一,担心都是多余的”。每次坐飞机✈我会选择坐白天的,在条件可以选择的情况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053d2245751fe90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23ed1fb2ccf546e0.jpg)
坐飞机,不再考虑安全问题,而是欣赏风景“角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3d751dc14c6050c0.jpg)
焦虑
来自于自身:
关于焦虑一词,是在今年下半年,在自己身边经常会听到有人说“焦虑”,出现了一种现象“全民焦虑”,所以在那段时间里,会经常讨论一个话题“断舍离”。
来自于外部:
面对疫情突破起来,每天不断更新疫情数据(新增多少、疑似多少),看到很多人从不以为然、过度紧张、恐慌,产生焦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a7664b51d7e69e88.jpg)
这本书讲到一个点,非常的认可,公众影响比实际数据更恐慌,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对于信息选择性接收(接受)。
微生存
听到微生存,给最初的感觉是一种“微积分”,哈哈
每天做了什么事,会减少微生存多少时间,尤其是熬夜、吸烟、喝酒。
还好在1年前,因为梦想做一名培训师,嗓子如同第二生命力,果断戒烟戒酒。
关于熬夜,我不喜欢它,它却不经意间缠住你。
有一段时间,为了让自己早睡,问自己一个问题:“以后老了,想不想多活些时光陪伴爱人和家人?”
问题虽沉重,却行之有效。
有一段时间几乎在23:00左右就睡,早上5点爬起。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86040/b2d0a86a862d8d1e.jpg)
这本书,更加让我明白,无论是恐慌、焦虑、平静、坦荡……,都是在我们一念之间所呈现的,目光聚焦哪里,所看到的景色就在那里,其实是我们内心的映像。
就在一念之间。
修心、修行、修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