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大魔法:超越畏惧的创意生活》:我们早已知晓却难以相信

《大魔法:超越畏惧的创意生活》:我们早已知晓却难以相信

作者: 米芙 | 来源:发表于2015-10-15 11:29 被阅读364次

如果这个念头不能为我带来成功,那为之付出努力还值得吗?

当我们学会了评价优劣、评估效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时刻萦绕在我们周围。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并不在意花了一个下午堆成的沙堡被海浪冲毁,更不计较这命途多舛的作品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收益。我们的快乐很单纯:或是随着沙粒在手中的触感欣喜摇晃,或是为脑中勾画的蓝图骄傲兴奋,也或许只是因为同伴的朗朗笑声而不忍离去。事实上,我们全不计较这一刻的念头、这一刻无谓的创作、这一刻的欣喜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长大了,世界爱你的方式常常会用代价做注解。正如物品的价值被标注在它的名牌或标价上一样,我们的价值被烙印在收入、社会阶层、社会影响力中。剥去我们在生命中获取并累积的一切,我们还值得被爱吗?我们还有权利欣喜吗?我们还有真正的价值吗?

因俗世的生活变得麻木,在麻木中醒来,回望生活感到痛苦。Elizabeth Gilbert在某一刻决定,打破已有的婚姻生活,抛弃赚取的全部家财,用一场旅行唤醒自己,听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2010年问世的回忆录《一辈子做女孩(Eat,Pray,Love)》为Gilbert带来了成千上万的读者。众人购书只为与作者一起漂洋过海遍历意大利、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去追寻内心的幸福感。

这部作品无疑是轰动的,连Gilbert自己也未曾想到。在Big Magic中,她曾回忆当时写书时与男友(现任丈夫)的一段对话:你介意我把你写进我得书里吗?其实我的书并不会有很多人读。

爆炸式的成功给作家带来的影响可以是毁灭性的。

《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 bird)》的作者Lee在成名后,封笔数年,自称无法继续创作。登顶之后,一览众山小的快感是暂时的,再续盛名的压力却是时刻紧逼。成名不仅会将社会的眼光聚焦到个人生活,也让个人前进的每一步都沦为社会议论的对象。

一个念头推着你做了一件事。它或许是一部作品、一家公司,也可能是一次分手、一纸诉讼。不论它是什么,当它从脑海中被印刻到现实时,你永远不能猜到它给你带来的真正影响。

是的,当你实现了一个念头,它若不能为你带来成功,你还会做吗?但同样,它若为你带来成功,你还敢做吗?

Courage,勇气

当你决心与这个创造性的念头一起踏上旅程,你就该知道,恐惧也和你们在一起。

Gilbert在讲述“勇气”这一章时,举了一长串的例子。“害怕”成了一条变色龙,它在不同的场景下化身不同的颜色,采用不同的方式却同样巧舌如簧地引你上钩。

上钩?害怕是从经验习得的防御机制,它应当是保护我们不受外界伤害,难道它还能从我们这里骗走什么吗?

Jane Austen的作品《爱玛(Emma)》里有一个畏首畏尾的父亲。当大女儿出嫁,他担心娘家到婆家的路不安全;当小女儿去别处做客,他担心天气不好女儿会生病。不怪这位父亲,毕竟他的妻子因病过世叫他成了鳏夫。生活之于他好似敌人,任何的冒险都可能夺走他为数不多的幸福。但对于他的女儿来说,她从来都没有机会真正地出门远行。换句话说,这位父亲的恐惧把他的女儿困在了家的牢笼里。

没错,对于渴望新鲜的你来说,“害怕” 骗去的就是一次次体验不同的机会。它蜷缩在历史的角落里,为每一个奔向未知的念头找出一个可能失败的理由。

是啊,若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呢?于是,每当有一个念头想要带你远行,恐惧也必会接踵而至。念头说:走!恐惧说:停!而我们该怎么办呢?Gilbert给了这样的答案:恐惧啊,我欢迎你与我们一起上路,但你无缘这一路中所有的决定权。

Enchantment,魔法

《一辈子做女孩》的成功很可能像之前不少成功的作品那样,成为其作者此后职业生涯的绊脚石。然而Elizabeth Gilbert没有拜倒在它面前。因书成名后的Gilbert上过两次TED演讲,其主题基本围绕着“灵感与创作者的关系”。在她的认识中,灵感像是一个个小精灵,它们和你不期而遇,或许会钻进你的脑海,期待你将它们在现实中实现。因为这些小精灵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一部作品的成功,不能完全归咎于创作者。创作者做了ta所该做的 “实现”,而灵感,或者说念头,则做了它所该做的 “引导”。这和“九十九份汗水,一份灵感”的说法似乎异曲同工,但在Gilbert的世界里,这两者更像是合作方,难分伯仲。

Permission,许可

如果有一个念头找到你,而此刻的你已经完全没收了恐惧的发言权,你相信这念头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魔法,你愿意和它一起上路,你就能出发了吗?有人说,开车驾驶需要驾驶执照和保险,这既是法律要求和行为规范。同样,你要写作需要有文学系的毕业证,你要拍照就该经过专业的摄影培训,你要游泳好歹要正正规规地去上几回游泳课。Gilbert否定了这种专业背景为必要条件的说法。毕竟,古往今来多的是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既然我们能很容易就能放弃对专业背景的要求,那我们还要担心什么许可的事呢?驾照多数时候是为了让交通管理者认可驾驶者的能力和身份,同时便于管理。我们常常都不是被“专业必要”的陷阱所困。我们只是被“他人”所困。

父母的认同、朋友的支持、受众的接纳、社会的认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行的必要条件。如果我的念头不是为了别人而实现的,那我的念头有什么价值呢?世界就停在我们耳边,它注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任何一个平凡人,因为蝴蝶效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我顺从灵感的行为一定会给别人带来不得了的影响。若非他们所需、若非他们认同,我怎么能去做呢?

Gilbert笑着将这个静止的世界推开。她毫不留情地描绘出这世界忙碌无情的真相。路上的行人无暇听你的故事,亲朋好友有各自操心的事。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拥有他人的关注,我们岂不是一开始便拥有了世俗定义的“成功”?

而事实并非如此。

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的核心,谁又真正有时间在意你的星空为谁而转?

所以,这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游戏,而真正能给创意之旅发放驾驶许可执照的,不过是你自己罢了。

Persistence,坚持

一段恋情伊始,一切约会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对方。相爱的人因彼此的出现燃起无数热望,即便电影院的音效很糟、咖啡馆的咖啡不香、商场服装店的客人太多、试衣间太满,恋人们也不会觉得烦心。新鲜的热情就像一团火苗,肆无忌惮地向世界炫耀它初生的力量。但随着时光流逝,也总有“摸你的手好似左手摸右手”的日子。发梢的香气此时已留不住爱人向街边丽人飞去的眼神,发光的宝石也止不住爱人“少玩会儿游戏多做些家务”的抱怨。都说七年之痒,谁又知道热情不会输给时间?

Elizabeth说自己幼时便举行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仪式,宣布自己要为写作奉献一生。然而写作的路途中,屡遭拒稿屡受打击,当初仪式上得热情还能推得了自己多远?为念头踏上一条道路的开始,便已遭到恐惧和认可的阻挠,途中还要被九九八十一难反复考验。

这条路该如何走?

该如何坚持?在现实没带来期待中的奖赏时;又该如何坚持?当你最初的念头和热情无法推着你完成整部作品时。

关于生计为创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Gilbert给的答案很简单:别把创作错当作生金蛋的母鸡!创作是个任性的孩子,它的开始便是“为了有趣而不计后果”的。对于一个将堆沙子用作消遣方式的孩子,你怎么能要求ta用沙堆城堡去卖钱?事实上,一个孩子听到这样沉重的使命时,ta的第一反应恐怕是痛哭流涕吧。接着,ta就会哭着喊着说“我不堆城堡了,我去做其他”。即便ta勉强坐在沙滩上继续创作,ta也应该会痛恨所有没能为ta带来收入的念头。于是乎,ta和最初结伴而行的伙伴“念头”精灵反目成仇。不论是哪一种结果,哭着放弃或是结为冤家,似乎都违反了人们选择创作的初衷。

古训有道 “勿忘初心”,不过是劝原本打牌取乐的人别因输赢闹得不开心、原本因爱结婚的别被财产协议折磨、原本因真挚友情而参加的旅行别因行程意见不一而不欢而散。同样,创作的初心若是为了快乐,就别用现实成就的枷锁让它变成压力。初衷若改,坚持得既叫人痛苦,获得的也早已经变质了。

那生计问题该怎么办?

作者直到《一辈子做女孩》大红大紫之后才仅仅从事写作。过去的她干过各种杂活。所以总结来说,生计问题的答案,恐怕是:该赚钱赚钱,该结婚结婚,只要你始终明白,这一切不过是为了给创作这个孩子提供一个无忧无虑的生长环境。

那若是你选择了创作的生活,念头却有时不来造访该怎么办?即便诗仙李白可以借着酒劲,大笔一挥成就绝句千言,也难保没有源头断流的时候。念头的性格迥异,有些强势,有些唯诺,有些坦率,有些内敛。有时念头来得慷慨,带着你一挥而就,但有时念头久请不来,只让你无奈叹息。要是遇上了后者,该怎么坚持?

“既然没有了喷涌而来的念头,不如顺着你的好奇心前行。”没有方向的创作与没有方向的航船无异。但停在原地,恐怕大海和星空也难以尽快给你一个答案。此时,不如随心前行,看看千奇百怪的游鱼,追索它们的踪迹。走着走着,方向也慢慢明朗了。

Trust,信任

“你爱我就担心我是不是同样爱你吧?我也一样害怕。”《心灵捕手》里美丽的Skylar恐怕喊出了所有恋人心中的恐惧。对于选择了创意人生的人来说,感受恐怕也大同小异。Elizabeth给学生上写作课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都很喜爱写作,那你们觉得“写作”也同样爱你们吗?

所谓的信任,并非是自己对念头、对创意所带来的报偿存有的信任,而是对自身价值的信任。我选择了ta,但我不敢相信ta会同样选择我;我喜欢ta,但我不敢相信对方也喜欢我。

这时的我们可能没有想过,我们选择热爱生活是首先因为我们活着,我们选择实现一个念头是首先因为我们有了这个念头。来到这个世上便是生活对我们的选择,而拥有这个念头也是念头的选择。或许我们忘记,我们走到这条路,是因为我们最开始就被引领着一步一步朝这里走?当我们因爱而询问被爱的时候,或许我们忘记,早已收到回音的我们始终是被爱的?

爱的方式因人而异,但相遇的缘分或许本就是爱。正如我们可以信任自己选择创作的价值,是因为我们本就是价值,创作本就是价值。

Divinity,神性

这一部分的内容或许正如它的章节名一般奥妙。“道可道,非常道”。

神性亦如此。

创造品,它重要但它也不重要;热爱创造,爱它一切也不是一切。这是混沌的不可说,这是一颗“为矛盾留足了空间”的心。

恐怕,也只有一个对“为什么”心存执念、感受细腻至“玻璃心”的人才能如此想尽办法、大费周章地说明“创意生活值得拥有”这样一个道理吧。Elizabeth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再一次打开给人看。

这一次,剥去旅行或是爱情的外衣,套上她的人生更真实、更核心的内容:创作。

看完这本书,我们会愿意鼓起勇气将自己交给创造性的生活吗?

会坚守最初的选择吗?

会体味到矛盾与两难中最终深藏的神性吗?

这些就如“选择创作是否成功”一样,是个未知数。但当你愿意翻开这本书,愿意与之一同体味这一段创作旅程之时,或许你已经知晓这一切的意义。

只是,你愿意相信吗?

*************************************************************************************
另附:

Elizabeth Gilbert Wikipedia中文网网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C%8A%E4%B8%BD%E8%8E%8E%E7%99%BD%C2%B7%E5%90%89%E5%B0%94%E4%BC%AF%E7%89%B9

相关文章

  • 《大魔法:超越畏惧的创意生活》:我们早已知晓却难以相信

    如果这个念头不能为我带来成功,那为之付出努力还值得吗? 当我们学会了评价优劣、评估效益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时刻萦绕在...

  • 双星

    我们背道而驰 我们心心相惜 我们不可救赎 无人知晓 我们早已是定轨的双星 和所有的明星一样 盼望黄昏的到来 畏惧黎...

  • 二十七短歌 九

    我害怕孤独 却早已习惯黑夜 正如我畏惧死亡 却每日同光明作战

  • 《Close》

    夜长得难以相信 我早已不习惯靠近

  • 我,没能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大人

    年龄是最具有神奇魔法的魔术师。 小时候的我们,懵懂无知,天真无邪,却拥有炽热的梦想,有着令人畏惧的正义和勇气。我们...

  • 创意魔法

    创 意 魔 法 ——超越恐惧的创造性生活 【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著 瀚文 篆辰 译 伊丽萨白...

  • 中国教育早已容不下一张讲台

    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指出:中国现今的六大实力发展,已进入全面赶超、主体超越美国时期——其中前三大实力早已超越美...

  • 早安肯定句

    亲爱的你好,欢迎来到今天的每日能量升级音频。 让心中的那个执着和无所畏惧的战士指引我们可以超越头脑的评判和怀疑,大...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生活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早已冰箱里的保鲜水果看似外表新鲜,内部却早已麻木腐烂。 曾经许下的愿望早已随风埋葬在塔克拉...

  • 赖声川的创意学读后感

    社会忙着将创意格式化,却没考虑到创意是超越格式及既定框架的。其实每一项选择都充满潜在的创意,而我们居然愿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魔法:超越畏惧的创意生活》:我们早已知晓却难以相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l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