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摘自头条。
认识伊壁鸠鲁,就读这20句话:
1、宇宙是无限的。
老莫按:宇宙是无限的——在今天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命题,可是在十七世纪以前,这是相当反常识的。人们认为宇宙是个有限的、舒适的、为人类生存而存在着的宜居场域,它绝不是无限的,那样将会造成令人恐惧的难题。
伊壁鸠鲁认为,我们的世界并非惟一的世界,还有其他同样广阔、美丽的世界存在着。它们有自己的人类和野兽。所有世界都是自生的。感觉上来讲,美洲大陆的发现印证了这一点,虽然都在地球上。
问题是,伊壁鸠鲁何以有此洞见?
2、一个人没有自然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享受无比的快乐。
老莫按:对于伊壁鸠鲁来说,研究物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解万物之本性,具备科学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神灵和死亡的恐惧,享受无瑕的快乐。
在近代唯物主义诞生之前,伊壁鸠鲁是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只有原子和虚空存在,其余的一切只是原子和虚空的结果,包括神、灵魂和命运。出于在原子论上的细微差别,德谟克利特倾向于命定论——原子直线运动,只有遇到外力(如与其他原子碰撞)时,其方向才会发生改变,否则将一直沿着一个方向运动下去。此中呈现一种必然性:一个原子在“出发”时,它的运动路径(包括运动、聚合和分裂)已经被一个类似于超越者的角色规划好了,它只是在忠实的践行这条路径而已。
伊壁鸠鲁则倾向于自由意志——原子直线运动,但无需借助外力即可自然发生偏斜。这个主张含有一种自由意志的意蕴,呈现出事物发展的某种偶然性。
伊壁鸠鲁在追求一种必然中的偶然,一种可以把握的变化。人的一生不完全是命定的,因此,人的自由才得以成立——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困扰。
老莫按:什么是快乐?这是一个从古至今从未统一的核心问题。
古希腊哲学流派昔勒尼学派认为快乐即是自然欲望的满足,这是一种纯粹的“享乐主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乃是幸福的外显,快乐本身与德性、真理无关;伊壁鸠鲁认为快乐就是幸福,这就是伊壁鸠鲁的伦理学。
伊壁鸠鲁身体力行,追求一种心灵的安宁——至高之快乐。他与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相去甚远,在他的快乐层级中,一切其他形式的快乐都为至高快乐服务,因此有所为有所不为。他日常只靠面包度日,偶尔吃一些奶酪,他必定不知道这样对身体健康有有损的,否则他不会这么做。他不求快乐(低级的),而是追求不痛苦(高级的),这是一种“不动心”的至善状态——此乃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核心观念。
他的快乐主义(伦理学)是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延伸,按照感觉、前定观念和感情三条准则来衡量,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因此趋乐避苦是自发和自明的。进而说明——快乐即真理。
4、快乐是主要的善,这并非是指肉体享受的快乐,而是清醒的静观。
老莫按:快乐主义强调心灵快乐高于身体快乐。但并不排斥身体快乐,前提是于身体无碍。
伊壁鸠鲁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动态快乐是欲望的满足,如娱乐和享受,这是疲惫的;静态快乐是痛苦的消除,如无欲无求,这是轻松的。据此,他把人的需求分为三种:
1、自然且必须的,如食欲;
2、自然却非必须的,如性欲;
3、非自然且非必须的,如虚荣心。
静态快乐体现为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它们二者互相影响,心灵不宁会损害身体健康,身体有恙会扰乱心灵宁静,这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平衡。静态快乐拒绝身体的极致享受,如美食美酒,饱餐畅饮,而仅仅是保证身体的不饿不渴不困不倦不痛不痒。静态快乐是一种增益,舒缓平稳,本自具足。因此,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5、没有原本就是不好的快乐,只是有些快乐的产生伴随着比快乐大许多倍的烦扰。
6、一切官能享受,只有在不妨碍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的前提下才能被认作快乐。
老莫按:伊壁鸠鲁不否认动态快乐。相反,他认为动态快乐增加了快乐的种类,丰富了人生的体验。人在痛苦时需要通过对快乐的回忆和期待来摆脱痛苦,动态快乐提供了回忆和期待的材料,比如当人在极度饥饿和寒冷的时候,会回忆起美食和暖炉,并期待再次吃到美食,烤取暖炉,进而获得坚持下去的信念。
然而,动态快乐是一种消耗,状态不稳定,且贪得无厌。性爱作为最“动态”的快乐,由于其“最”,因而被伊壁鸠鲁排斥:“性交从来不曾对人有过好处,如果它不曾伤害人的话,那就算是幸运了”。
所以,真正反对滚床单的哲学家是伊壁鸠鲁,而不是柏拉图。
7、死并非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8、贤者既不厌恶生存,也不畏惧死亡,既不把生存看成坏事,也不把死亡看成灾难。
9、当我们活着时,死亡还没到来;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经丧失感觉。因此,死亡与我们毫无关系。
老莫按: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是一个自然过程,既非快乐的,亦非痛苦的。死亡只是感觉的丧失,因此不足惧。在他看来,贤者对待生死应该处之泰然,不但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光明正大,全身心地投入和关注现实生活,在有生之年,努力追求幸福。
神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为人的生死费心。人创造了宗教来对抗恐惧,而为了保存宗教,恐惧就永远不能消失。
10、知足。谁不知足,谁就不会幸福。
11、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12、在确保终身幸福的所有努力中,最重要的是结识朋友。
13、对我们帮助最大的,并不是朋友们的实际帮助,而是我们坚信能得到他们帮助的信念。
老莫按:伊壁鸠鲁极为重视友谊,因为友谊给人安全感。他对友谊的重视来自于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这在20世纪初才被确定下来。
他认为付出优于索取,赋予利益比接受利益更快乐。此处要引出一个概念——绝对自私。所谓绝对自私,即是一切为了自己的快乐,包括付出和奉献在内。人之所以会奉献,只是因为这样会感到快乐,如果期待回报,那么将招致痛苦。
14、与正义为友的人,在哪儿都是安全的。
老莫按:伊壁鸠鲁认为友谊是幸福的重要前提之一,因此要确保在追求快乐时不至于损害到朋友的幸福。推而广之,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由,但与此同时,也有了一种不危害他人的责任。否则就会造就一个互害的社会,这将导致任何人都无法获得心灵的宁静(即最高幸福)——这便是伊壁鸠鲁的正义原则。
正义原则为人们的行动指明了方向(法律中的应为),并划定了范围(其边界即是法律中的勿为)。应为和勿为构成了正义。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在这种意义上才是必要的——维护正义,保证公共幸福。
这一思想成为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社会契约论的重要来源。
综上所述,
① 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幸福;
② 正义来自大家共同的约定;
③ 正义的实现需要大家彼此合作;
④ 国家是为了维护正义而存在的。
这里蕴含着伊壁鸠鲁的平等观念,它缘起于对幸福的追求,因此不论妇女、奴隶,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与柏拉图将个人权力让渡于集体后的男女平等观不同,伊壁鸠鲁建立了一种无视性别和阶级的平等观念,这是一种超越。
15、愉快的生活是不能与各种美德分开的。
老莫按:伊壁鸠鲁认为,正义或非正义只有在能够相互协商的生物之间、在实际交往的具体环境中才能产生。正义对一切人都相同,其作用在于建立信任,摆脱伤害和恐惧,进而获得幸福生活——这是基于公共幸福而产生的公共约定(社会契约)。
在此意义上,语言是一个重大前提,因为它让约定和履约成为可能,并且让每个人认识到合作的价值。此处存在一种利益最大化原则——能让更多人实现幸福的方式,但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和约定。其原则有两条:① 人人生而应当追求幸福(即快乐);② 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便是美德。
16、你要是按照自然来造就你的生活,就决不会贫穷;要是按照人们的观念来造就你的生活,就决不会富有。
17、一个最不需要奢侈生活的人,能够最奢侈的享受生活。
18、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
19、不明智、不健康、不正直地生活是不可能活得愉快的;同样,活得不愉快也就不可能活得明智、健康和正直。
20、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老莫按:伊壁鸠鲁对于人类的苦难具有一种强烈的悲悯,同时具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他坚信快乐主义哲学能在最大程度上减轻人们的苦难。
总体来说,伊壁鸠鲁所崇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安宁,此外的一切事物要么作为桥梁通往安宁,要么作为阻碍应当远离。他强调当下快乐不应以损害未来快乐为前提。这背后蕴含着一种节制。例如,他排斥荣誉和财富,因为它们会导致心灵无法平静。
伊壁鸠鲁承认神的存在,但神并不像人们所相信的那样主宰着世界,而只是一种至福和不朽的、居住于世界之外的生物,祂从不干预世界和人间的事务,因为这有可能扰乱祂的幸福生活。伊壁鸠鲁否定宗教,蔑视对神的迷信。他认为人不应该幻想被神解救,或者幻想死后达到极乐,人有能力在活着的时候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追求快乐乃是天赋权力,至善真理。因此,追求最高的快乐即是善,即是道德。如何追求最高的快乐?
伊壁鸠鲁认为,人应当通过提升认知来理解自然和人生,明智、知足、克己、节制、广泛交友,从对神(引领和护佑)和死亡的恐惧中解放出来,远离政治和人群,在与几位观念一致的挚友的交往中,默默无闻地结束一生。此即审慎的生活。
审慎的生活是比哲学还要可贵的东西。伊壁鸠鲁在《生命的目的》中说:“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如何想象善……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这便是伊壁鸠鲁关于幸福的答案:
经由口腹之乐,追寻审慎之后宁静的生活。
伊壁鸠鲁学派由伊壁鸠鲁(Epicurus,341-271 BC)创立,他出生于萨摩斯岛(爱琴海东部岛屿,今属希腊),和毕达哥拉斯是老乡。
伊壁鸠鲁的学说分为三部分:物理学、准则学和伦理学。前两者都为伦理学服务。他认为灵魂是热、气、风和一种非常精细的原子构成的物质。灵魂的一部分存于胸中,一部分散布全身。
伊壁鸠鲁的主要著作是《准则学》,关于真理,有三个准则:感觉、前定观念和感情。
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身体为感觉活动提供场所。感觉之所以会产生,一定来自于物体的促发。各种物体的不同性质是客观的,它们促发了不同的感觉,依据不同的感觉,人们制造了各种概念。即,概念源于感觉,不源于物体。
我们既不能说眼睛在看,也不能说灵魂通过眼睛在看,应该说眼睛和灵魂一起在看。身体死亡之后灵魂不再具有感觉的功能,因此,灵魂随着身体的死亡而朽灭。
柏拉图认为感觉只是虚幻,而非真实,真实存在于理念的世界。伊壁鸠鲁不认同这种主张,他的质疑在于——是什么在判断虚幻和真实?如果是理念,那么理念来自哪里?
伊壁鸠鲁主张——感觉即真理。感觉的对象真实存在,或是直接感觉,诸如冷热酸甜;或是间接感觉,诸如水中倒影,水中倒影一定与某一真实事物对应,因此同样是真实的。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认为,人的知识天赋具足,后天的一切学习不过是为了得到启发——把知识从自己的身体里挖出来。所以苏格拉底自比接生婆,他为知识接生。而柏拉图则声称在灵魂存在的地方,有一个理念的世界,理念的世界是感官无法触及的,它存在于人们的理性之中。此即先验论。先验,即先于经验。
伊壁鸠鲁则认为知识的基础不是理念,而是前定观念。前定观念最先来自感觉,感觉的集合和自然加工就形成了前定观念,它有赖于客观世界的规律。久而久之,如果前定观念刻进DNA,就会成为先验。
感情——即快乐和痛苦——是真理的第三条准则。人人生而趋乐避苦,这是一种天然的正当性,并且是道德的。
伊壁鸠鲁的学说广泛传播于希腊-罗马世界,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延续了4个世纪 。3世纪开始,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逐渐释放其影响力,直至中世纪结束,伊壁鸠鲁主义成了基督教劲敌。Epicurus成了不信上帝、不信天命、不信灵魂不死的同义语。
一直到17世纪,P·伽森狄全面恢复了伊壁鸠鲁学说,直接影响了17~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并成为自然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
最后,我把伊壁鸠鲁在雅典的学校——伊壁鸠鲁花园——入口告示牌上的话送给你:
陌生人,你将在此过上舒适的生活,行乐乃是至善之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