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第一次自助游去香港。
对香港的整体印象是很好的。分区分片的管理,非常整齐有特色,社区活动真正深入全民生活,比如每天的羽毛球和游泳都有片区负责人通知到人(每家每户电话都登记在册),要求每个人都要参加,每个季度还会举行一次比赛。
香港公务员的服务态度一流,行人稍微有点不舒服,就会有警察过来帮忙。
但城市小而拥挤,主干马路上是晒不到太阳的,因为楼太高。的士在主干道即停即走,要打的,得马路右转有专门的的士停靠站。最人性化的是,三步一个地铁站,两步一个红绿灯。
还是上初中的时候,我就被各大报纸和文刊洗脑,要做一个素质高的中国人,万不可乱丢垃圾、随地吐痰,尤其要注意遵守交通规则。
所以去香港的时候就和同行的妹妹反复叮嘱,出门要多注意,别丢了自己的脸。
其实我是个怕死的人。看到马路上飞驰而过的大车小车就害怕,过马路一定要红绿灯,觉得那才是安全的。
等人行道绿灯亮起,那一辆一辆感觉就要从身上碾过的车,在那一刻就齐刷刷的全规规矩矩、整齐划一的停在了斑马线外,安静的等着行人通过。
这时候,行人便缓缓踏着一杠一杠的白线,从容不迫、不紧不慢的从车前经过。偶尔用余光撇撇那厚厚的玻璃里不太清晰的人,一手搭在方向盘上,模糊的脸上或严肃或焦急或微笑的表情,让人莫名有种优越感——平时什么道都能被车占,人行道你总不能占吧,红灯你总不能闯吧。
所以这次去香港,我是没有丢咱大陆人脸的。
然而,闯红灯这样的事,却发生在据说素质超高的本地人身上。
为什么我能认出他是本地人呢?大约我们这样的游客,一般三五成群背着大包,慢慢走,慢慢瞅,这家店看看那家店看看。衣服穿得很漂亮又整齐,有的帽子上还有旅行社的名字。你从他们身边走过,就能嗅到和自己一样外地人的味道。
本地人一般走路很快,衣着舒适简单(除了明星),年龄较大的腋下还夹着报纸。
然后,重点来了,他们会闯!红!灯!我目瞪口呆,说好闯红灯的大陆人呢,说好素质高遵守规则的香港人呢?我们守着一个又一个的红灯,而他们竟然就这样直接穿过去了。
2014年,网上有新闻报道香港人骂大陆人蝗虫,还在下面引发了大规模的口水战。我想起香港人闯红灯的一幕,不由感叹,港人素质或许只是藏在键盘里。
红绿灯就立在那里,规则意识却驻扎在人心里。世界上哪个角落的人都逃避不了,不是敲敲键盘就能把自己的素质抬高。
不过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
每天早晨,我都要从步行街步行400米到路口,然后过一个红绿灯横过马路去对面超市买菜。
这个路口所在位置是最繁华的老城区。狭窄的四车道,用白色栅栏隔开左右分流。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十一点半都是人头攒动,车流不息。
有时来上六七辆公交车,就把整个车道给塞满了。到上学放学高峰期,私家车和的士就能把一条车道占得满满当当,活活把四车道堵成三车道。
最令人无路可走的是共享单车和电动摩托车,把人行道也堵完了。
要过马路,得穿过这密密麻麻的单车和电动摩托车,然后从私家车的车头处停下,好不容易等到人行道绿灯,刚打算迈腿,左转弯的车子便呼啸而至,吓得我赶紧倒退几步。
好不容易车走完了,才开始抬脚,对面又成了红灯。又等。就这样傻乎乎的等了几个红绿灯后,才发现我就是在这里等上一天,这条十多米宽的马路也是过不去的了。
怕死的我只能闯红灯了。这个地方的红绿灯是一边绿灯的时候,另一边则红灯,两边红灯的时候,就是左转弯绿灯。
我趁着这边红灯的时候,赶紧跑去路中间的白栅栏处,等另一边红灯了,再穿过去。至于人行道绿灯,就当它不存在。
这要是被称我们为蝗虫的人看到,估计又是好大一顶帽子扣着。我也很无奈啊,虽然人行道有绿灯,可我通不过。
昨天看到一个小视频,说要礼让行人,人行道上行人不过去,抱也要抱过去。要我说,压根就不用这么麻烦,红绿灯设置人性化一点,或者每个路口安个人工绿灯按钮,想过去的时候按下按钮就能让绿灯亮起来。
别像这个路口,人行道绿灯完全就是个摆设。
一座城市要提升品质,你不能只要求公民素质要提高,交通规则要遵守,同样也要想想制定的各类规则是不是真正具有人性化、合理化。
只有用好的规则来引导全体市民遵照执行,着力人文宣传提高全民素质,才能真正得到优质城市名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