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知识付费学习这件事,我从一开始就在心里没有围墙,觉得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从2015年中就开始陆陆续续地参与了不少,主要是通过微信连接的线上课程,还有一些平台APP参与。有行业的专业知识平台“梧桐树下”,也有“罗辑思维”等;到了2016年重点陪伴的是“得到”、“混沌大学”和“盛景网联”;2017年是“得到”、“新生大学”、“一块听听”。除学到知识之外,线下参加的课程及见面活动更是收获多多,另外还有各类衍生群落应运而生,也激发了多个自媒体横空出世(着实令人蠢蠢欲动想自己也搞一个),其他主要方向就是投资和商业,可以实时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和信息。
进入到2018年,除了延续去年的几个常常听课的阵地之外,又回归了一个平台——“混沌大学”。
记得初始知道混沌是因为他的课程嵌套在得到APP之上,觉得有很多牛人的课程应该很不错。2015年底果断地交了600元入会,印象中2016年整年听了2场线上课程,一次周末的两天直播课程。听课的体验是——累。以至于2016年底邀请我再次原价续费时,死活不同意了(新会员入会费需要1000元)。后来复盘分析,原因主要是:1、课程形式封闭、传统、冗长;2、缺乏互动和知识落地的点。另外内容有很多与“得到”上的有重复和关联,注意力很难被强力吸引。这个对于创始人李善友是非常严峻的事实和挑战。
之所以在2017年底又选择回归,是因为在12月份参加了一场混沌大学上海科技联盟组织的线下活动,让我看到了他全新的变化,欣然“寻香而进”。
这两天周末补了《混沌大学》的好几堂课程,从李善友教授论证伪思维引导到跳出来看才能看出事物的真实面貌这一理念;到前阿里政委张丽俊的《CEO如何提升一群人的能力》;到一条创始人徐沪生的《内容创业方法论》。一堂一堂,有高度有方法易接受。我在想或许有不少用户和我有相似的体会。市场真实又残酷:你变好了或者是做对了就会被认可和肯定。于是我复盘了他的具体变化:
1、调整了课程形式和时间:由直播变为录播;由原先的全天大课调整为周六上午1.5~2.5小时的录播。
2、加强了线下社群的运营,并且以公司形式组织发展和运作。
3、内容:注重细节,可落地操作,让提升认知和商业结合。
个人认为如果你关注商业,如果你想少犯错,如果你想成为高认知型创业者,混沌大学的课程和群落还是很契合的。至于其他新的变化和内容还有待我进一步了解再分享。
为知识付费已然成风并且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趋势,本就是一个刚需的领域,只是要得到认可就要在细分领域上做得更好更精准。由衷的欣赏李善友教授用客观和理性带领团队作了这次转身和变革,他在2017年底公开课上的两段话阐释得简单、明了。
「对于2018年的课程,我们是舍九取一:选这一个季度里最有商业创新力的企业,把他的创业者请来将给大家听,教大家具体怎么做。让这些人帮助我们实实在在地“开天眼”。」
「“教育是漫长的,创新也是。我们愿陪伴这个时代最有梦想的你,一步一步负重前行,也希望你能陪伴混沌成为一所面向未来的创新大学。让我们一言为定,一起创造一场新文艺复兴。”」
总之,我觉得生而逢时,想学什么都可以找到渠道,“喝下”适合的营养素是加速成长的要素,当然的确要好好思考舍多求精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