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人会两次顿悟的经历:一是意识到自己与众不同的时候;二是意识到自己只是凡人中一员的时候。这第二次顿悟对许多人而言不异于死过一次。就我自已来说,大概十二三岁我就意识到自己与他人有着巨大差异,以致于我认为自己终将不凡——世上平庸之路千万条,但没一条是我应走的。直到我顺着众多相似的平庸路径蹒跚而行。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不管现实如何沉沦,对于生活,我内心永远有一点小小的叛逆——在已然理解世界运转不以自身为轴心的前提下,永远期待在贫瘠的生活中活出一点色彩。
在过去的几年里陆陆续续读过一些个人成长方面的书籍,所得到的收获却是一次次对自己的否定——不管是纯粹的鸡汤还是带着方法的干货,有些书甚至有醍醐灌顶之效,然而奋发了短则数天长则一两个月之后,生活依然如故——平庸之路毕竟是安全的、稳定的、舒适的,挣脱出来何其艰难。一个人踽踽而行,没有同伴没有正面反馈,太难坚持了。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在不那么痛苦、不和自己的天性做斗争的前提下获得成长。思考了好几年,最后得出一个老调长弹的结论:把人生当做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可能是自制力缺乏者的唯一的出路。
下面这张图所代表的学习三圈理论很多人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在人认识的外部世界中分为三个部分:1,习以为常得心应手的称为舒适区;2,带来陌生和不适感但在可承受范围内的称为学习区(或称延展区);3,带来极度陌生感、不适且难以适应的称为恐慌区。
心理适应图这里的重点是:不要和自己的天性对抗,把自己当作一只蠕虫,从舒适区一点一点往外拱,日拱一卒,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恐慌区会逐渐成长学习区。几年之后你会发现当初竭尽全力才能做到的事现在很轻松的就能做到了。
一、知识的有用性的非线性增长
有一个被误解的概念是知识的作用是线性增长的,其实不是,而是指数型增长。.....
知识本身是线性增长的,你多认识几个字、多读几本书、多听几堂课,知识都会多增加一点,但是多数情况下,增加的这一点知识可能并没有什么作用。譬如解一个数学方程,你学的九九乘法表没用,学的基础代数没用,加上基础几何可能也解不出来,必须等你把高等高等数学学到一定程度才能解出来。生活中的问题一样如此,一个你无法完成的工作项目,需要你的知识积累到一个临界点才能豁然开朗——如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所说,人生是一个点连成线的过程,许多人生经历在当时看来或许没用,但是多年以后它们会重新焕发光彩,知识亦如是。
再以知识的变现举例。你每天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方式增加的知识量是程线性增长的,然而你试图通过多读一本书或者多参加一个讲座就获得明显的经济上的收益则不免过于天真——这也是读书无用论大行其道的原因。许多人脱离学校以后放弃对知识的获取,短时间内无法获取看得见的好处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正向反馈,后面会讲。
知识作用的非线性增长体现在:解决大多数问题所运用的知识一般来说都有有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点豁然开朗,没过这个点哪怕只差万分之一也只能干着急。针对不同事物这个临界点有巨大差异。这里我提供一个我自己的观点给你们参考,一个同样接近陈词滥调的观点——如果能把一个事情做出来或者写出来就差不多越过了这个临界点。
而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痛点:在越过那个临界点之前,你不知道离目的地还有多远。解开一个方程可能只需要增加一个非常简单的变量,但这个变量你觉得离你有几万光年的距离;再学会两三百个常用单词就可以通畅的阅读95%以上的通俗英文著作,可现在的你只觉得离能自由使用英语还差好几年的努力,因为你遇到的英语读物几乎每隔两个句子都有一两个词不认识。
一个人,如果为了成长而坚持一件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即使不是一件痛苦的事,其愉悦感肯定也比不上购物、吃、睡、打游戏、追剧、谈恋爱——就已经很可贵了,倘若苦苦坚持之后依然不知道还要多久这份坚持才有用、有意义,那么半路放弃也就不足为奇。
如果我告诉你,学习是一个不可逆过程,不知道能不能让你向前艰难迈进时多一份力量。
二、知识的不可逆性
有一个很多人意识不到的事实是: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不可逆过程。遗忘一个你真正理解的知识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将来一点提示就能把遗忘的知识从大脑深处取回来。
说一个健身界的知识。除了少部分基因逆天的选手,把体脂率(脂肪占身体整体比重)控制在5%以内是一种近乎自虐的行为。所以很多健美选手在非赛季和赛季的身材差异是非常大的,一年之内体重浮动四五十斤非常常见。肌肉也有记忆。一个曾经有过健硕肌肉的人哪怕变成胖子,如果再去练肌肉肯定比一个新手来的迅速,本人作为一个业余健身爱好者在健身房已经见过不止一次。
范迪塞尔随便胖一下要工作了就不要那么随便了
肌肉尚且如此,大脑记忆力没有理由不更加深刻、持久。这可能与许多人的常识相悖。
知乎上有两个问题:“读了很多书但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有63425个关注,“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有19614个关注——截止2017年8月24日10点10分。排在前面的几个高赞答案意思基本差不多:读书虽然会忘,但读过的书早已成长我思想的一部分,我之所以是我,是由我往日的经历和阅读决定的。对此我基本同意,但还要补充一点:读过的书,如果是有价值的且被你理解,是很难被遗忘的——或者说,遗忘的都是细枝末节。
这大脑优越性的体现之一,也是大脑的保护机制,试想如果接触到的每一个信息都要被牢牢记住,那人一年几千万秒的清醒时间需要记住多少信息,十年二十年呢?脑容量扩充100倍恐怕也无济于事。。它就像一个图书馆,如果被它认为是没用的信息,就会被压缩打包好放到角落里,有用的会放到门口以备随时解压调用。角落里的信息有些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朽坏,有些却能保持到死亡为止,一旦有合适的机会它们就会自己跳出来。
我高中的时候把《史记》的先秦部分反复读过几遍,其后十余年没有再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早已忘记平王东迁是哪一年、三家分晋是哪一年、周成王之后的周天子是哪一个。但是这并不妨碍我记住平王东迁和三家分晋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妨碍我记住中国传统文化在先秦时期已经基本成形。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特意去找了几篇论述先秦的文章看了几眼,结果许多文章里没有的信息因为有一点提示不断从我脑海深处翻涌出来——它们没有被遗忘,只是被大脑认定为“无用”而被整理归档放到“图书馆”的最深处了。
知识的不可逆性意味着学习的收益接近于复利——前期因为时间短、资本(知识量)少收益几乎没有,随着资本(知识)投入增多、时间延长,收益将爆发增长,无论是想通过学习获取写作能力并因此得到经济收益还是通过学习今后在职场大展拳脚,莫不如是。至于无目的性的学习?收益也有,只是没那么明显——即使是纯杂食类无目的性的学习,只要时间够长一样会获得两个好处:1,学习能力变强,假如有一天想向某个领域深研,这无疑是巨大助力;2,如果打算做一辈子杂食类学习者,所学的知识还可以作谈资,如果有足够的勤奋加少量的运气,它一样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改变——现在网上有大量靠笔杆子吃饭的作者写作范围非常驳杂。
我煮了一大碗鸡汤,恐怕还是会有许多人不屑一顾,因为这这与他们的生活常识相悖——我读了那么多书,甚至毕业后都没有放下阅读的习惯,不还是没什么卵用?
读书没卵用第一个原因是:知识积累时间要足够长。你需要足够的储备才能击破知识作用临界点,这毫无疑问需要短则数年长则十数年数十年——假使你有足够的毅力和智力,可能几个月就能初见成效,一两年变化翻天覆地,这样的牛人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假如你想成为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你需要读很多书,作很多实践。
如果你要问把以十年为单位的时光花在学习上值不值得?我的回答是:假如你能愉快的度过每一天,那的确没什么必要再去学什么习了,毕竟幸福不就是人的终极追求吗?愉悦感不是幸福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吗?假如你跟我一样是一个普通人,几乎每天都有一段时间处于无聊状态——节假日尤其多,那么把无聊那段时间拿来学习吧,毕竟看书或者视频并不比发呆、手机上乱点、看不喜欢看的剧、玩不喜欢玩的游戏更无聊更痛苦。你说你就是喜欢玩游戏、追剧,那么玩吧,追吧。
就我自己而言,我从不会因为要看书而放弃打游戏,也从不会因为学习而影响其他娱乐活动。27岁这一年,我拥有了一项重要能力:即使当天没有新收获也能安然入睡。这真的非常重要,说明你从心底里接纳了自己:我就是一个普通人——起码可以因此减少一半的日常焦虑感。但我不会因为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而放弃成长,任由自己被汹涌前进的社会淘汰,也不会试图用毅力去挑战本性——已经失败无数次了,既痛苦也没成效。所以用无聊的那份时间去成长在我看来简直完美——谁让我本身就是个无聊的人,每天那么多无聊的时间。
前面我说我是个业余健身爱好者,是我无耻了,我只是个假装的爱好者。我觉得不管是跑步还是举铁都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倒不至于痛苦,如果健身能健到痛的程度说明毅力强大或者对健身真心喜爱。我只是游戏打腻了看书又看不进去的时候想找一点有收益性的事做。几乎所有事情都是有正收益的:你喜欢打游戏追剧,那么游戏追剧的时候能收获愉悦感,看书的时候收获知识——唯独无聊的时候从事娱乐活动是负收益,无聊的时候不管你是拿着手机点点点或者发呆煲剧lol,都不可能获得平时那种快感,此时唯一的“收获”只有时间的流逝了。所以把无聊的那份时间用来学习,就是在不影响生活体验的前提下成长,并且因为不需要用毅力挑战天性,对大多数是可行的——手里捧着书脑子里响的却是召唤师峡谷的“德玛西亚”喊声,有什么意义?
至于那些每天生活充实完全没有无聊时间的人,不管充实他们生活的是学习成长工作还是游戏追剧与社交,我这里的每一个字对他们都没有任何意义。那些成长者固然可以嘲笑我这种普通人也敢教别人成长,那些游戏追剧者一样可以嘲笑我贩卖毒鸡汤。大家安心做自己便好。
阅读没卵用的第二个原因是:很多人只是假装在读书。你读过的书是不是都理解?现在流行一股“快速阅读”的风气,我十分不以为然。倘如一本书你觉得快速“扫一眼”就可以了那只能说明这本书要么毫无价值,要么虽然有价值但是里面的内容你早就知道了所以扫一眼就能理解——对你而言还是没有价值。10000小时定律的重点不是一万小时,而是一万小时的“刻意练习”,处于学习区你才能成长。所以:1,你必须读有价值的书;2,你必须读那些读起来有点费力的书;3,你必须完全消化你读过的书。
三、阅读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上课、看视频、与前辈交流等等。阅读是最廉价且系统的方式——把市面上关于任何一个领域的中文书全买下来,假如内容不重复,价格应该不超过两千块。两千块加上若干年业余时间,你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理论上这对所有人都不构成障碍。然而有两条鸿沟让这理论无法变成实际。
1,读的是什么。
记住一点:并非地摊上的陈安之卡耐基比图书馆里晦涩的学术论文低级,这里的核心是:要有所成长。
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买地摊书看不丢人,丢人的是长年如一日的买地摊书看。早期你可能看那些封面花里胡哨的教你如何提高口才、智商、情商的地摊书都有点吃力,没关系,这是好事,说明这本书正处于你的学习区。这样的书多读几本,不说你的口才情商什么的是否真的有所提高,起码阅读这种工具性书籍的能力会提高。相信几本过后同一个地摊的类似书籍没有任何一本会再让你有吃力感,此时就需要去找深一点的书去读了。
不管是阅读还是其他学习方式,始终处于学习区,处于“刻意练习”的状态是最重要的。读那些完全不费力的书是一种假装的努力。假装在读书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成长焦虑,然而这种焦虑感会在将来翻倍还回来——假如你将来还有成长焦虑的话。
许多人被焦虑感逼的去阅读,但要么长期读的是虚构类(小说),要么反复去买一些诸如时间管理、口才、情商提升之类的书去看,仿佛患上方法论学习癖——尽管类似的方法论书籍他们早就读过几十遍了。最终的结果就是懂了许多道理依然过不好一生,甚至连“懂道理”这个能力都没有提升。
是的,“懂道理”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并不是把市面上所有口才提升的书籍都读过、都理解了就一定能成为演讲大师,并不是把所有管理学书籍都读通了就一定能成为管理大师——许多人对此误解甚深,以为懂了许多道理却没办法运用于自身,这些道理就毫无价值。这也是许多人没办法把读书坚持下去的原因之一——如果读书万卷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嘴炮王者,那这万卷书的意义何在?
先不说知识运用非线性作用的存在,单以“懂道理”这一点而言,价值就被大大的忽略了。
成功从来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决定的。假设某个方法论知识我们非常了解却无法运用于自身,一是有可能自己执行力不足,第二种可能是这种方法囿于客观条件不适用于自己,但你不能说这种方法论是错的或者毫无价值的。它对别人一样有用——当然这有很大风险被斥以嘴炮王者,或者它将来对我们有用——现在你刚毕业没钱用不着理财知识、工作性质让你用不着口才和写作能力、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且工作内容没有自主性时间没办法管理——这方面知识懂的再多也只能默默做一个“嘴强王者”,但你不可能永远处于这种状态,这些知识终将跨过起作用的临界点,成为你抗击生活的有力武器。
2,所读过的书,是否都成为你的一部分。
前面我们说“懂道理”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那么把所学用起来则是一种更重要的能力。知识的核心在于做,而不是知——千万不要用“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来麻醉自己,因为常识告诉我,你以为你懂的,大多数情况下其实你都不懂。如果能把一个知识点系统的阐述出来,才能表明你初步理解了这个知识。如果能把它运用于生活才能证明完全掌握。如果限于自身条件没办法使用——那就教别人使用。最好的方法是写作——你没办法去教身边的人,因为如果你被某种环境困住,那么你身边的人往往也被同样的环境限制。最大的可能性是你的朋友亲戚会嘲笑你,而不会严肃看待你的观点。
把它写出来,放到网上,可能一样有人嘲笑你,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会有人认可你的观点,甚至生活因此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正反馈,表明你对知识的掌握。
人的大脑往往充斥着盲点、偏见和相互矛盾。许多人经常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刻,就以为自己顿悟了。或者在阅读时感觉不太费力,读一遍之后就以为这本书被消化了。殊不知你所看到的、灵光一闪的大多是零碎的、片面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知识。日常口语的表达对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并没有很高要求,你与朋友撸串吹水可以吹出不少最近阅读和思考的成果。但这就像农夫在山上随手挖出来的洞一样,如果不进行后续处理,这个洞很快就会被自然之力抹平。你必须用这些成果做出点什么。把它用起来,或者写出来,这样它才成为你的一部分。
四、写作
我之所以推崇写作是因为,大多数非工具类书籍都没办法直接运用于工作与生活。如果遇到一个现实问题,求助于工具书是一个明智选择,但工具书只是书籍世界非常小的一个分枝——而且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工具书对眼前的问题往往并无益助,还没有请教别人来的实在,如果肯花费一点,网上大把专家乐于助你。
对于非工具类书籍,把你从它身上汲取的知识写出来,其重要性如何重申都不为过:
1,正向反馈,内在激励。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玩游戏?因为在游戏里你的每一个操作都有反馈和激励:每打死一个野怪,就会有金币碰撞的提示音告诉你有收入;多打死几个会有更强烈的提示音出来告诉你升级;如果在英雄联盟里把对手虐的生活不能自理,很多撸友能为此高兴好几天。
希望取得成就感是人的本能,哪怕仅仅是在游戏里升了一级或者得到几个游戏币,这微不足道的成就感也足以让你的大脑多分泌一点多巴胺作为奖励。
对阅读而言,只有极少数天赋秉异的大咖能长期从中获得快感。普通大众即使因为种种原因兴冲冲的拿起一本书来读,这种“兴冲冲”顶多也就维持到一本书的完结,第二本变成乏味,第三本就是苦刑了。这时你需要一些成就来激励自己继续下去。
写作相当于一种仪式:表明对于刚才读的书,我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不管写作之时还是文章完成之后,你的大脑都会给你以愉悦感的奖励。通过阅读自己写好的文章,你大概就能了解你之前所学被掌握到什么程度——这是非常重要的反馈。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能认识到学习对自身成长的益处,也能认识到花大量时间去玩游戏是一件没太大收益的事情,但他们还是把时间花在游戏上?因为后者有即时反馈,而即时反馈会刺激你的大脑皮层,让身体分泌一些肾上腺素之类的激素去应对游戏中实时变动的信息和操作,而肾上腺素带来的刺激感很多情况下会作为愉悦感的一种而存在——再加上完成游戏任务、获得游戏币、升级、杀死对手等小的成就感,玩游戏的动力自然就比做别的事强。
而脱离学校之后,学习很少能获得即时反馈。读完一本书之后没人要你就书本的内容进行考试。除非你的朋友圈质量非常高,否则你也不能经常就所读的内容跟朋友进行探讨——十有八九会被别人视作一个吹牛者的形像。
那么通过其他方式建立起反馈机制就非常重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原本你以为你已经了解的东西,可能会写不出来,那些不断闪烁的灵感可能无法被合乎逻辑的串连到一起,这可能会让你回去把某些章节甚至全书都重新读几遍——带着疑问的阅读比毫无目的的阅读效率无疑要高很多。
2,知识的整理、内化。
你不去写,就不会发现你以为你懂的其实都不懂。
喜欢阅读的人往往清高,以为自己读过的书籍是分辨自己和周围那些只会用手机看头条新闻的蠢货们最泾渭分明的藩篱,殊不知自己脑中那些零碎的知识与他眼中的蠢货们满脑子明星八卦钓鱼岛没有任何区别——知识的价值在于体系,或者你自己是个独立的体系,或者你把自己嵌入一个能体现你价值的体系之中。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没什么,如果我知道所有汉字的多种写法呢?
书籍强于碎片化阅读的根本在于它的系统价值,唯有在写作时,你才有动力把书中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否则你写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法看。而系统化的知识对于强化自己的价值观有着无法比拟的作用——人之所以容易受外界影响,往往是因为三观不牢固,而三观不牢固则大多数因为脑中的知识过于碎片化。零碎的、相互冲突的知识在大脑中不停闪烁时,认知平衡非常脆弱,一点外界信息的输入便会造成认知失衡。
日常生活中时常系统思考和反思的人永远是少数,写作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零碎的知识被逻辑串连起来,矛盾的观点必有一方被修正或者抛弃,有漏洞或者空缺的地方被重新填补。当一篇文章写完时,你会发现之前在大脑不断翻涌、一团乱麻的信息已经系统化了。
五、走出焦虑
一个现实问题是:大多数有上进心的年轻人长期处于严重的焦虑状态,这使得他们即使有大块闲余时间也无法专注地去做一件事情——社会飞速发展,信息光速流动,那些与我同龄的年轻人已经白手起家资产亿万,那些新概念、新现象、新模式让我难以理解,感觉自己都快要被社会抛弃了。现实过于沉重,我还是去打游戏吧。
如果游戏能让你暂时安心,那么就好好玩几把,等你玩到麻木再也找不到游戏的快感时,我们再来想想如何走出焦虑。
1,思考框架
大多数焦虑都是欲望和实现欲望的手段不平衡所导致的。如果到现在你还没有经历第二次成长,即认识到自己是凡人一个,那么这种焦虑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根本性平息的。因此接纳自己的平凡是平息焦虑的第一要务。
对许多人而言这恐怕是无比艰难的一件事——起码年轻气盛时是如此,而等到被生活爆锤一顿之后,这些人往往又自暴自弃就此沉沦下去,慢慢变成自己年轻时所讨厌的那个人。
如果我在这里跟你讲财富、阶级以及智商在人群中的幂律分布或者“没有众多凡人的衬托哪来杰出者的光芒”之类的大道理,恐怕有被板砖拍死之虞,然而这些都是真理,不管你是否接受。倘若你不去接纳自己,下面我说的方法大概只能略微缓解你的焦虑,而无法根治。
a,思考,分辨出重要和紧急的区别,每天抽点时间做重要的事情。
我从不赞同一般人放弃所有娱乐去进行所谓的奋斗,你付出的越多,届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你的打击也就越大。我只是希望你在忙完工作、游戏、看片儿之余,利用大脑放空的间隙想想,现在所做的事五年、十年后再回头看看,它是否还有价值?如果没有,翻两页书、找同事、领导聊聊工作是否更有价值?哪怕仅仅看看书,假装在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感恐怕也强过躲在游戏里逃避现实。
b,做出一些成果,哪怕再小。
很多人都在努力,但往往越努力越焦虑。焦虑不是努力带来的,而是你的潜意识往往很明白,现在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不会带来预期的好结果。你每天读书、购买各种课程、各种付费知识,假装自己在努力,然而终究骗不过自己的潜意识。一个人如果不知道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每天离目标更近了还是更远,努力带来的只有苦涩。哪怕只有“变得有钱”“变的成功”这样模糊至极的目标,如果能做出一些让你感觉离目标更近的事情,也足以给踽踽独行的你带来些许慰藉。
所以一定做出实际的成果,哪怕再小:写几篇小文章、存点钱、做几个手工品。做出成果类似于一种仪式:我已经出发了,这个成果就是我在起点打下的标记。而此前你听再多的知乎live、“得到”课程、慕课、网易公开课,读再多书,充其量也不过是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准备,直到老死那一天。
一个一个成果有如一个个路标。前路雾霭重重,也许无法明晰还有多远能到目的地(因为很多人的目标是模糊的,更多人是完全没有目标的),但是这些路标会一次次给你正反馈:你在前进!这能大大缓解你在奋斗路上的孤独、焦虑。
2,体力与时间
一旦脱离学校,时间便永远不够用了,你无数次下定决心要利用业余时间充实自己,然而下班后不葛优躺两个小时的话连保持双眼聚焦都做不到——上班已经把身体掏空了。虽然表面上工作劳动强度并不大(不管是脑力还是体力),但是光是保持八小时的坐姿已经是身体沉重的负担,毫无价值感的工作内容又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大脑。等身体和大脑都缓过来之后差不多已经十点十一点了,洗漱完一看时间已经接近凌晨。你无比焦虑的拿起一本书,却发现根本没办法把注意力聚焦到书上。艰难熬到十二点,空白的一天又过去了,你把书一扔,关灯后拿起手机在床上滚来滚去,最后在焦虑中迎来睡眠不足的第二天。
市面上时间管理书籍汗牛充栋,然而本质上看,时间是无法管理的,能管理的只有你的事物处理技巧。时间滚滚前行,你只能决定事物的优先级,在某个时间点里去处理此事或者彼事——时间焦虑最大的危害就在于此,焦虑感会让你产生稀缺心态,导致长期把目光集中于紧急事务,而诸多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自我提升,会因为缺乏表面的急迫性而被无限搁置。
诸多时间管理书籍的确有一些具有可操作性,但我这里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精力管理。在精力充沛的前提下,下班后的几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合理的业余时间安排所带来的心理满足感对睡眠质量又有十分重要的加成作用。
被掏空的状态并非是大脑和肌体的疲劳所导致,这其实是一种“僵硬”状态。
古代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与生产者个人能力息息相关,因为那时往往一个人包揽生产的所有步骤,每一步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每做完一道工序离最终成品还有多久——包括成品出来之前他对成品的数量甚至质量就已经有所知晓了,一个铁匠的手艺好,他打出来的工具质量就好,一个农夫种田手艺精湛,他种的田产量就高。所以无论是铁匠打出一把把镰刀锤子还是农夫种出满仓的稻谷,他所得到的成就感是现代工人职员无法想像的——这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而现代科层制、大规模生产并不要求普通职员具有如何卓越的才华——系统的良好运行要求的是各个模块和部件良好的衔接与配合,单独某个部件性能质量突出很多情况下不是好事。它要求的是职员作为系统的一个螺丝钉发挥好一个螺丝应有的作用——从流水线到办公室到许多所谓高技术领域,皆是如此。所以对多数人而言,工作强度并不足以让人一下班就累到瘫。但是自己做为一个螺丝钉,每天处理无数个部件、无数条信息,却得不到最终产品带来的反馈,你只是为了工资、为了生存而机械的处理着一个个部件、一条条信息。许多名为脑力劳动本质上却是体力劳力——当然强度不高而已。这种情况下,一天重复性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足以让你整个身体和精神陷入一种僵化状态,下班后的下葛优躺其实是给你的大脑“化冻”,而不是缓解疲劳——你的身体和精神并不疲劳。
而给身体和大脑“化冻”我们有更好的方法——运动。下班前吃根香蕉或者其他东西补充一点能量,下班后运动到微微出汗,你会发现所有的活力都回来了:头脑变得清晰、身体变得轻盈。半小时的运动足以让你在其后的两三个小时有充沛的精力去保持头脑专注——两三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
如果只是为了保持身体和大脑的活力,低强度运动即可达到此目的。如果运动强度变高,会使身体陷入真正的疲惫,大脑也会因为供血不足(血液全跑到肌肉里面去了)而无法聚焦。但是高强度运动在得到充分休息和营养补充之后,会让身体在第二天一整天都充满活力。
健身是一个大话题,如果期待长久的效果,需要长久的规划和坚持。如果只是为了短时间内的身心活力,只需要记住一个选择:如果当条情绪较佳,不妨来一点低强度运动,比如慢跑,留足精力去做其他有价值的事情;如果当天情绪不佳,不妨来点狠的,去健身房举铁或者快速跑,高强度运动可以促进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带来情绪的改善。运动完补充点蛋白质,看看电视打打游戏,生活岂不美滋滋?
充沛的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各种负面情绪,保持思想的专注。而在思想专注的情况下用点心思去做出一些产生积极的、实在的成果,实质性的成果又会形成一个正向反馈——这是一个向上的螺旋。即使平时情绪低落时花费大量时间纵情娱乐,只要这个螺旋启动了,它就会缓慢而有力的带你向上攀行。
我的公众号:挥翰如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