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接触整本书阅读,之前上学时也观摩过多位老师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展示课,但当时的我似乎对这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方法不是很感兴趣,大约只知道了这些: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老师带着学生去阅读一整本书。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对这本书的主要情节、人物作梳理,最后往往选取书中的某个重要节点进行扩展深化,以此来升华思想或感情。我觉得这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难实施,比如教学课时紧张就是个很大的问题。而且好像我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很少在读完整本书后再回头去总结、深化、思考。相较之下,我反而觉得群文阅读更“接地气”一些。
在知道要参加以《夏洛的网》为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线上培训后,我去看了这本书。果然是一本好书,不禁让我感动落泪。读完后,我立马有了推荐给班里孩子们的冲动。因为在他们这个年纪,正是发展对友谊的认知的关键时期。可是,让他们读完之后呢?难道就是简单地跟他们交流几个问题(你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读了这本书,你最大的收获或感受是什么?)后草草收场吗?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浪费”了这本好书,它值得我用更认真、细致的方式去推荐给孩子们。于是乎,参加这场线上培训便有了更为清晰的目标。
教语文的老师都知道,孩子语文成绩的高低与阅读量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一直在倡导让孩子多读书,每学期也会布置相应的必读书目,以此来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可是怎么读呢?老师很少提。在这场培训中,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曾进老师带来的阅读素养评核概念模型。这个模型从三个方面较为清晰地帮助我们厘清了在让孩子们阅读之前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并以此为基础来确定阅读目标,逐步提升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评价、反思、参与能力。目标是具有层次性的,从学段目标到学期目标再到单本阅读目标最后细化为阅读任务目标,每一次目标的具化,都是对更好地指导孩子阅读活动的进一步确认。等到我们有了具体的阅读任务目标,如何去达成这些目标,便是我们要思考的策略问题:我们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我们的任务目标呢?可以从小说三要素之一的人物角度出发,去思考书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变化。还可以是像曾老师说的借助小说开头去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敏锐地捕捉文本蕴含的信息。还可以用推论、猜读的方法来想象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走向和人物性格发展。
如果说策略的学习与应用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那最后主题的把握和选取则是人文性的深化。读书的目的是“以文化人”,整本书阅读的最后一定要指向某个或多个主题,让孩子在文字中去感受那些人性的善与恶,去品味这世界的酸甜苦辣咸,减少成长的迷茫彷徨,汲取成长的勇气与力量。这大概就是阅读素养中所提到对文本的参与能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