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流浪地球》风靡全国席卷全球。也许你会说,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一杯水有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是解渴或洗漱,而是一个生存机会;一根火柴有时候不只是用来点烟,而是一个摧毁生命的手段。
相信很多朋友知道《球状闪电》、《流浪地球》、《三体 》是有联系的。看懂这部电影,大概要先看这几本书。
观众热衷于抛掉原著只说电影,愿意不看原著评论影片,希望拿影片跟星际穿越或者阿凡达甚至毒液对比。
根本没可比性。
布景、特校、演技是作品里面占比很少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小说《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文学作品,电影《流浪地球是数码作品,而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是艺术品。一件艺术品需要从一个宏观角度去看,我们需要了解其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写作背景,作者背景,年份夸度,拍摄团队,拍摄水平,演员,商业角度,还有不可划缺的社会影响力。
而社会影响力又包括娱乐价值和人性共鸣价值。
原著的价值在于作者对人类文明在宇宙中的存在价值与对地外文明存在性的探索与思考,更是对科学与未知数的敬畏,留给我们绝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和中国能拍摄什么级别电影的考量。我们读书,需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
当然,电影改编对于作者来说是有很大收益的。而他充其量只能认同拍摄团队的制作能力,却像流浪的地球一样,孤单、无奈。因为他在小说里的呐喊并没得到回应,像人类向外太空“发朋友圈”一样,得不到外星生物的回答。
该片顺势宣导中国人抱着家园的集体主义精神,也侧面反映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上下五千年,除了地理上优势,还有就是我们的家庭观念。
小说《流浪地球》描述过:长城很可笑,根本不能抵御游牧民族,但他就是世界奇迹;金字塔也可笑,压根不能让法老复活,却屹立数千年……
小说讲述太阳将要毁灭 联合国决定在地球表面装载一万多台发动机逃离太阳系,直至人马座比邻星,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
小说以未来人穿越近代与爱因斯坦会晤为开篇 描述了一个超越时代认知的科幻世界 当中包括读者们最憧憬的“地下隧道”——从地球的一端直抵地核以垂线段最短的原理到达地球另一端。而隧道工程建造者被世人唾弃 而世人却成为哭长城的孟姜女,伟大工程始终是伟大工程,地下隧道变了地球大炮。
而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前期(大概两代人)人类已经被灭亡危机消磨了很多感性细胞,当中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在危难之际只会按照年龄大小来选择获救次序。不会像以往尊老爱幼,夫妻之间也只有繁殖养育下一代的责任,却不再有夫妻之情。双方可以随意跟其他异性有关系,只需要告知对方就可以。
人类已经被危机凌驾于一切精神文明之上,学校教育内容只有围绕天文地理空间数学等学科 艺术类学科逐渐取而代之 也就是说 自石器时代起延续至今的人类文明逐渐消失,只为留下人类而奋斗的地球。
比长城金字塔地球隧道更可笑的是,小说中人类发现太阳并未在预期衰变,众人认为这是联合国利益集团的阴谋 然后越来越多人道听途说信以为真 把绝大部分流浪地球计划参与者逼死 当中包括主角和他妻子加代子。而加代子死于乱战,主角也加入反对派队列。领导人投降,原因用他的话说:“我投降是为了人类能延续”。
在所有科学家被“行刑”暴露地表冻死后,太阳真的衰变死亡,流浪地球计划是可行的,领导分子枉死。
无知才是最大灾难。
人们后悔莫及……
这些剧情与人性的冲突在影片里毛也没有提及。
科幻与科学不同 对于小说描述的科技可行程度 我们不需要跟作者较真,我们只需要读出作者所描述的世界与意欲表达的内容就可以。
影片流浪地球做到了其中一点——作者描述的世界。
影片拍摄的是小说中的逃逸时代里 地球经过木星的一小段落 大概有两页左右,编剧抽取这一小段进行改编延伸 直接取材小说的背景 地球在流浪这个点子。
电影力图把刘慈欣所要描述的科幻触感和细节表现出来 从这一点来说是成功的,不是因为票房给出的回应 而是刘慈欣对影片的各种程度的认可 当然,观众可以说大刘有收益而为影片宣传 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 他是真的认可 我们读书 除了读书 不是还要读作者的写作环境与背景吗?
而作者在小说留给我们思考的人性问题并没有通过影片呈现。刘慈欣的作品价值被减了一大半——当然,他的收益可能翻倍。
如果抛开小说来说 影片是成功的,因为他得到观众 国际电影界 原著作者三位一体的认可。
但它的名字应该改掉。
作为书迷,我们不能把影片独立出来,这样做我们不接受。这根本不是改编,这是篡改,是得到作者允许的篡改,并没有得到我们读者同意。当然 理论上不需要征求我们 就像父母生孩子不需要征求孩子同意一样。
我们期望看到小说的剧情 希望看到小说描述的大脑洞科技 需要小说对人性的探讨 我们需要影片给予我们强烈直观的表达方式来刺激我们的眼球 我们读者需要交代。
艺术源于生活。
一旦人类陷入危机,我们在人与性之间如何抉择?我们需要集体来决定,影片是一个很好的舆论途径。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更多的人不愿意再希望浪漫主义式的舍己为人。这是一个精神匮乏的时代 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都匮乏的时代。我们需要深思危机。
人类唯一不变的是居安思危,从原始人防备猛兽到现代人预备和应急末日危机,这是文明的传承之一。
有人,不一定有文明。
影片与小说,大相径庭,传播的思想,自相矛盾。如果这是中国能拍出国际级科幻片的动机而拍摄的,我们能接受;如果这是为改编流浪地球而拍的,我们拒绝。
我们要求拍出《流浪地球》前传与续集,给作者与人类一个交代与思考的机会。
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