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其实漏了错误总结。
今天是寒假最后一天,作为对寒假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新学期的奠基心理建设(能有一个好的开端),现在先总结一下:
1.我又大声说话且用了反问句。****(说话方式和内容)
这种话通常出现在我开始有不耐烦或者失望后。
昨晚帮手机贴膜之后纠结不好用,我第一遍说:“你锁屏后拿过来,我给检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没贴好”,但是她只是在那纠结叹气抱怨却并没有拿过来,我第二遍说:
“你把它拿过来,我给检查一下不就行了吗?”
这样的句式不应该。
正确的应该是一如既往地平和:“别着急,你锁屏,拿过来我帮你检查一下。看看是没贴好还是钢化膜本身的问题。”
我不急不躁安稳平和,她才能内心平静。
我心浮气躁说话尖利,她就会紧张内索。
今天临近返校,却鬼使神差地生了病(这个另起一篇单独写)。
我本来建议几次中午午睡一会并且提议可以陪睡,她一直不以为意。后来眼看着时间快到了,她却又觉得需要睡觉,而且又问能不能陪睡。之前又安排我出去买药,我一直处在清醒地觉知知道关键时刻绝对不能有丝毫的差池,同时却又眼看着事情似乎一步步划向自己想竭力避免的方向,就是否失控地说了一句:
“我不得给你买药去吗?”
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我欲言又止没说出来的意思,有不耐烦,有情绪。
我应该只需回答:“行,没问题。我先去给你买药。”
其实我就还差这一步,无论自己再怎么担心焦虑(似乎不可避免,只能是看着它来去,尽可能使之影响时间短,影响面小)
最关键的是,
①这样的话说出去又有什么用呢?!除了发泄了自己遮遮掩掩的一点情绪,同对自己希望的事情有任何助益吗?没有!一丁点都没有。它没有用。它对自己的情绪有用吗?也没有。
②而且很容易因为自己一句不够平和容易引起误解的话使本来中性的可能是-30的事情瞬间变成-200甚至更坏。何苦呢?!
这样的说话方式和语气,一没有用,二还有害,三即便疏解自己情绪还都是遮遮掩掩,何苦呢?!自己情绪自己化解,不能这样迁移。
2.又有焦虑且没有及时观呼吸。****(不相信只有害,相信才有益)
听到她说:“(寒假快过半)还有一堆卷子没做呢……”
我虽然做到了当下有觉知并及时看见和接住了她的情绪,也提供了情绪价值。
但是这个点随即挑起了本来就隐藏在我心里没有彻底放下的“担心”,我用了两天半时间才想通:
焦虑担心有用吗?
能避免“可能的”不理想结果吗?
事实证明绝对没有用,也不能避免。
只能有破坏性,给孩子不信任、压力和消耗。
相信能避免“可能的”不理想结果吗?
可能不能,也可能能。
但是不相信一定不能,只有相信了才可能。
相信了,被信任了,增加力量了,状态好了,即便没有完全“完成”,也和状态不好的没完成,是不同的性质了。(最低点)高度不一样了。
(参看《垫底辣妹》,即便她最终没考上任何大学,这一年的努力也让她和一年前相比判若两人了。)
所以,
不相信有百害无一益,
敢相信真相信有益无害。
我觉得观呼吸是能暂时在形式上静心,让人从当下的焦点中抽离出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担心焦虑。从根本上解决,就得像上面这样,要自己亲自想通担心焦虑没有用,自己从心底深处知道不可以,彻底明白,而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转移)。
可能我现在虽然学会了观呼吸,也初步体验到它静心的作用,但还没有真正get到它的好。以后再练习使用。
3.又忘了“全身贯注倾听”(如果心不在焉模棱两可阴阳怪气,想表示什么呢?想得到、能得到什么呢?!)
那天晚上她问我“你晚上有计划吗?我和同学语音练歌会影响你吗?”
我应该等她全部说完,正面对着她,心平气和且完整地说:“没事,不影响。如果我觉得影响,我是否可以关上我房间门?”
而不是还没等她话音落地就背对着她,边走边说:“不影响。我关门。”
说话就是为了沟通。容易引起误解纠纷出事的话不要说,不要说!让自己成为说话内容清楚(没有歧义)、语气平和的人。
4.AB计划和空间结界(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自己掌控的,不要拒绝靠近)
这个问题在刚放寒假时出现过,当时我抱怨过不喜欢我的时间被分割得零碎,也不希望没有自己的空间。那样会导致我好像没有了自己,就是整天被悬着的状态,让我觉得累,被消耗。
后来我想到了AB计划和空间结界这个办法。
就是时间上我灵活安排,永远有候补。
比如本来她让我帮洗头,我开始准备烧水、浴巾、洗发水等物品。准备好了,答应着马上马上,就是迟迟不来,这时我就只能等着。走了好像会被误解为没有诚意导致情绪不好,不走我就只能干耗着。
以前对这种情况很不喜欢。现在想通了,改变不了别人,只能改变自己。在等待的空隙,我可以做这样的时间段可以做的事。
还有空间。
秋冬以及刚放寒假时,我有点执念想让她回自己房间,我表达过多次我想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管这个空间再小。
——因为她的房间是完全她的房间,有一阵子餐桌也变成完全她独有,客厅沙发只要有她的东西,我也不能去。而我的房间也被她占用。——这个有起初我为了表明我绝不乱看乱碰她任何东西而矫枉过正的原因。而我又是一个对边界需求比较高的人,我感觉整个人没有自己了,也是一种被悬着的感觉。(当然后来也达成了共识:各自房间各自所有,完全受保护,我这边对她敞开。餐桌客厅还是公共空间。)
后来也想明白,她愿意并且想要过来一起睡,想睡前聊会天,不正是因为她愿意亲近和相信我的吗?我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却反而要机械地推开她呢?至于会不会造成过于依赖从而影响她独立,这纯属不必要的为不存在的事担心。
而我自己,其实需要的是心理上的独处时间和空间。我也不是非得一定要有完全属于我的物理空间。我可以想象我给自己设个结界,在这个无形的空间里,我可以呆五分钟或十分钟,观呼吸、观念头、放空、冥想,或者啥也不干。
事实上,我其实有大量的时间空间独处,我更多的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随便刷手机浪费时间,“不干正事”,而在她需要我的时候又想起来“我需要做点正事”,嫌她麻烦我,让我累。——这不找事吗?
5.不要说累。说累其实是对孩子的感情绑架。不要不情不愿地做,而要愉快地做,“你值得我乐意效劳”。
能请你帮忙,说明她在状态,在做事,愿意相信你。这是给你机会。要好好抓住,而不是变态地矫情。然后又抱怨孩子不交流不沟通什么都不说……
小时候很不喜欢父母动不动生病或者和别人有纠纷,或者整天这疼那疼,这不好那不好,看到父母辛苦和不易,会让我心怀内疚和不安,很没有安全感。
如果不是现实事实,那么就给自己塑造健康活力开心的状态,让孩子心理轻松,而不是感情绑架、刻意感动(有时候得到地不是感动,是痛恨疏远)、种植内疚。
真正爱一个人,应该是让她心情轻松,毫无负担:你值得爱,我乐意为你效劳;而不是你看我为了你……
而且我的的确确根本上是为了自己。
6.滋养的状态,而非抓取消耗的状态。
我还是会时不时“清醒地”低迷,在她做出破冰主动时,故意视而不见,不接,不托。这是隐形的攻击,暗示的要求。还是一种控制和消耗。
这种虽然没有波涛汹涌,但却暗流涌动的情况,如果次数多了,也会出大事。
太阳能充电宝和只放氧气不排废气的绿植,这两个角色要砸实。
7.脱离事情区别心,专注当下最该做的事
我的心理言行习惯上,有“正事”、“斜撇子事”之分。有时候会说自己“今天一天都没干正事”,或者“别干那些无关紧要的斜撇子事”。
这样会使她有种被灌输被推的嫌疑。
有一次她就问我什么是正事、什么是斜撇子事。
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当下需要马上做的事,可以暂时放下的事,不是正事斜事之分。脱离这种表达方式。(同一件事,比如网购,在该上班学习的时候就是斜事,但是在需要某物必须购买时,它又是正事。)
8.家长进步1%,孩子进步99%。****这句话诚补我欺也!要相信,要坚持。
这句话我最近心领神会+事实证明get到了,并且昨天交流过,反馈了我对“她的好”的“看见”。
9.放下态度评判,转向能量提升。
一个基准:没有人不想好。
所有的没做到都是因为没能做到(而不是不想做到)。所以不要怀疑态度。
要分析为什么没能,完善过程和环节how;而不是质疑为什么不,评判指责why。
10.放下完美的执念,转向正向思维。
踉踉跄跄的进步也是进步,
不圆满的句号也是句号,
不完整的过程也是过程,
不退步就是保持,能保持就能进步。
慢总比不动强,反复至少说明不是一直降。
想到没做到,最起码想到了。有了第一步。
计划没实施,至少计划了。有了意识了。
不完整是常态,缺憾是正常。
完美是不应该追求的执念,催促反而造成拖延。凡事看正向。找正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