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能治病,也能搞破坏
昨天在公交站台接到孩子时已经很晚了。孩子说,“唉,本来早就放学了,结果老师又批评了同学,还给家长打了电话,耽搁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像这样的“政治课”,从开学以来都是常态。我问是什么情况。
“住校生宿舍的事情,”她说,“你说有必要吗?给家长打了一通电话,太不给面子了。”
“你知道的,老师很注重纪律的,”我问,“怕不是女生吧?”
“你怎么知道?”
“上次表扬了男生宿舍呢。”
“怎么可能,上次表扬的是女生好不好。”
“哦——”
“你怎么重男轻女呢?”孩子突然责问。
“我哪有这个意思。”我有些惊讶。上次家长会班主任还说,没想到男生宿舍表现最好,还得了奖,受到表扬的的是男生。
接着,她又兴致勃勃地谈起其他事情。我中途插话道:“你怎么说我重男轻女呢?”
“一直都是你在说!”孩子很苦恼地说道:“你听我说嘛,老是不听我说话!”
我立刻把话题岔开,让她接着说话。
最近孩子越来越敏感了,也不太有耐心。我没有听懂的事情,多问一句都会发点小脾气。我想,或是最近学校管理比较严格,在执行上,班主任责任心细到头发丝;或是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各种特征集中爆发。很多时候,我都不会像以前那样跟她讲道理了,一般是她找我聊的多。我连进她书房都小心翼翼的,避免“惹是生非”。
青春期集中了所有的苦恼和热情
对于青春期不好的特征,我归纳了以下词语:敏感激动、烦躁不安、侵略攻击、暴躁易怒;与之对应的是:萎靡不振、忧郁失落、压抑幽闭、胆小畏葸。一句话,偏执较真,既不讲道理也没心情听道理。你说一句,他们顶十句。不是说服你而是释放自己。有不满,更多是为了释放而释放。
家长的苦恼是说什么都没用,越说越激化矛盾。很小的事情也能爆发一场战争。家长为此而失望的也有。
青春期的生长激素过旺,心智和身体的变化都是突发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外部力量来决定,它是人的自然现象,正常的人都有正常的青春期。你赞美它,或是厌恶它,它就是客观实在。
对于家长来说,青春期总是令人烦恼的。家长和孩子准备不足,争执频发。家长觉得不可理喻,孩子得饶人处不饶人。这种爆发就像突然得了精神病。事实上,这一系列的反应和间歇性的精神异常没有区别。在学校是好好学生,在外循规蹈矩,可是在家人身边行为极端的像个刺猬,随时随地都剑拔弩张。你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说又不好,不说又不好。
和苦恼一样,青春期的热情似火。火能毁灭一切,又是人类文明的发端。如果把热情燃烧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这团火可以照亮一生。是照亮人生的热情之火,还是消极的烦恼之火,就在怎么去认识它、利用它。
青春期的客观情况
以上都是事实,也是现实。大多数孩子都能平稳过渡,有的时间长一点,有的时间短一点。家长都认可青春期,即便是认可,却总免不了拿自己来做参考:“我小的时候可不是这样!”“我小的时候可没人依你!”在我看来,成年人也不了解自己。曾经的青春期并不是没有以上特征,而是被家庭和生活环境困住了,没有明显爆发而已。尤其是世事艰难的时代,人们哪有时间去释放青春呢?很多成年人,要么性情暴躁,要么懦弱自卑,这些都是青春期后遗症。这些后遗症就像慢性病一样,伴随一生。如果家庭予以包容理解,平稳过渡的,人的性情都不会太差。所以,成年人在说自己“小时候不是那样”时,并不是说自己有多懂事,多么善解人意。而“没人依你”无非是遭受了家庭的约束,不是不想爆发,而是不敢爆发。
青春期有很多危害。李玫瑾教授说父母至少要陪伴孩子到十二岁。事实上就是要在十二岁之前教给孩子够用的道理与为人处事,当孩子独立面对生活的时候能保持性格的基本稳定。如果十二岁以前孩子没有安全感,长大了会有危害,既危害社会也伤害自己。
弗洛依德从心理学的角度给青春期予以了更多的同情和理解。在佛洛依德看来,愿望的满足是青春期的最大课题。只要不满足愿望,心理就有缺失。心理上,不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都应该有释放的窗口。窗口要尽量大,随时保持通畅。心理平衡的公式无非是进和出。就好比热气球,吹的越满,压力必然越大。
释放一定要掌握方法
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要满足,也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要释放。否则,愿望是无底洞,情绪像“人生常恨水长东”。
人的性格或许不容易改变,所谓的好性格或是坏性格只是站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角度上来评价的。并不是说,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不重要,正是因为重要,才需要正确疏导。青春期的孩子生长激素分泌过盛,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上,他们都用不完那些激素。过多的激素必须释放出来,释放的好,有益;释放的不好,受害。而打压和约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的办法。
不同的家庭情况有不同的疏导办法。有的孩子爱学习,他们把这些激素能量用在学习上,使学习成绩越来越好;有的孩子爱运动,当这些激素会成为运动的能量时,因而他们体育成绩也更好;有的孩子喜欢唱歌、画画,他们孜孜不倦地投入到艺术上,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吃、玩、打扮、购物,等等,这些都是青春期孩子自我释放的好办法。其目的就是稳定人心,生理和心理都稳定了,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对大的隐患却是家长们小题大做,不知不觉激化了矛盾。彼此走向对立面。
暴力和早恋
弗洛依德认为暴力和早恋只是一种相互的转化。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思想。孩子在青春期有了早恋的需要,当这种需要不得满足时,一部分转化为自卑,一部分转化为暴力。当然了,佛洛依德的分析还是存在一些争议的。主要来自宗教和伦理学家的反对。不论怎么说,暴力和早恋都不是家长们所愿意看到的。各种警示、忠告和劝说对青春期的孩子也常常是无效的,因为他们或许根本就不愿意跟你说话。强制他们跟你说,或是强制他们来听,可他们想的做的是如何反制、逃避你。要不就是不跟你说实话。
一些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理解,不敢释放;家长也不会疏导,一味的讲道理,孩子一味的反感。他们得不到温暖,心理没有安全感。当有异性喜欢时,或是有喜欢的异性时,就觉得心中有了温暖,有了目标,有了力量。早恋就不可避免了。当恋爱失败时,这些孩子就要么萎靡不振,要么是走上暴力的陷阱。我们在很多新闻里能看到,事实上就是家人不理解没温情,不知其需要,他们就自己行动起来去获取。
所以,恋爱观很重要。我认为,当孩子没有具体表现出早恋需要时就应该着手准备。比如,可以分享自己心目中人的品格的看法,让孩子自己说出什么是能力,什么是现实,什么是魅力,等积极的东西。条件好的家长可以讲美学,讲艺术讲审美,使孩子也讲美学讲审美艺术。如果想避免他们早恋,最好是让他们在身边找不到心目中的人。对早恋持宽容态度的家长,那也没什么好在意的了,只要不发展成暴力就好了。
伦理的力量
这也是很多家长常说的,“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依据。中国是伦理发达的社会,尽管不是理想社会,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道德感、廉耻心还是深入人心的。道德和伦理可以协助规范思想,廉耻能约束人的行为。所以,很多担心都是多余的。当孩子在青春期出格一段时间,玩够了任性够了后,他们还是会回归理智,与道德伦理和解的。那时候孩子就会更加稳定了。
试想一下,孩子没有青春期,那又是多么大的遗憾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