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oppo在上海开设超级旗舰店的消息在科技圈刷了一波屏,不少人感叹一个做手机的品牌也可以像时尚大牌一样登堂入室了。殊不知,对于oppo、vivo这样的手机厂商来讲,早已拜托了过去单纯建立在手机业态上的品牌形象,也正如OPPO副总裁吴强所说,oppo的这家新店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贴近和服务用户。
不管如何,围绕以深挖线下渠道为核心的手机品牌升级大战,由oppo举旗率先打响了。
在今年小米销售额回暖,手机行业红利被更多玩家瓜分的大环境下,oppo在此时机通过其最擅长的娱乐代言玩法成立超级旗舰店,其背后似乎有着更深层的战略逻辑。骁龙处理器供大于求的体验供给,使得安卓阵营的各旗舰产品在终端体验上已无明显差异,同质化是目前科技评论人士越来越喜欢给的评价。
既然去同质化不能从产品上实现,那就从品牌上突围。
手机硬件产品市场饱和下的新玩法
不知道诸位有没有手机产品迭代速度过快的感受。oppo如今的旗舰机是R11s,其操作系统color OS的版本号是3.2。或许不注重软件系统迭代的oppo不具备代表性,那么以小米为例,截止当前小米一共发售了11部旗舰机(包含note和MAX系列),而MIUI的最新大版本只更新到第九代。更何况这还不包括MIUI在小米早期旗舰时期就已经更新了很多代的基本前提。
这一洞察背后,是手机产品市场饱和寒潮的先兆。
手机市场的寒潮现状可能超乎很多人的想象。据调研机构IDC报告显示,2015年为分水岭,手机市场增长率已经大幅下滑。到2016年,全球智能手机总出货为 14.7 亿台,同比增长仅2.3%。而同样的数据维度在2017年第二季度的表现是同比下滑1.3%的负增长,且2017年持续下滑,除了第三季度厂商旗舰扎堆发布拉回了一些下跌的趋势,2017年手机出货量基本维持在-10%的负增长幅度。
手机硬件市场的饱和是不容颠覆的事实,2017年,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意识到了线下渠道的补充销售作用。进入2018年,前端流量的导入将显得愈发重要。电商流量如今已让多数企业不可承受其高成本,线下红利期的2017年让某些企业尝到了甜头。而从渠道优化的角度上讲,还能够挤出水来的,也只有线下店这块海绵了。
体验至上的根本科技逻辑
“体验至上”从来都是手机科技界的主旋律。不同的是,过去的几年,拼的是硬件配置;最近的一两年,拼的线下服务;而未来,拼的可能是综合式的解决方案。所以我们从最早看到所谓跑分为王的产品选择逻辑,到后来线下店的全面开花,甚至于最近一年全面屏概念的迅速火爆,其根本内涵,无不是围绕以体验为核心的外拓,不过是换了几种用户视角的表达语言罢了。
随着硬件配置的平均化,靠供应链能力的手机厂商无法通过软件系统讲故事的时候,品牌外延变成了最具性价比的突破点。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oppo超级旗舰店,你会看到整个策划中充斥着想要用品牌和流量说话的影子,无论是杨洋的代言以及亲自到场剪彩,还是现场长达8m的鲸鱼装饰,亦或是设计感十足简约的室内外装帧,这一切的设置,都是在为打造高端品牌的流量聚合所服务,为社交媒体的广泛热议做铺垫。
手机产品的体验,似乎即将完成从硬件到过渡到软件,进而过渡到品牌的转化。
超级旗舰店代表线下渠道效能充分挖掘
坪效,一直是线下店评估性价比的核心指标。而我们之所以说小米的2017年成效颇丰,主要在于其门店的坪效做到了仅次于苹果的行业第二。这看似是一个中规中矩略显优秀的成绩,不过联系到小米是在2016年底才大力发展线下渠道,而苹果早在2001年即开始了线下零售门店的深耕,而小米仅用1年不到的时间便技压群雄,甚至超越了在门店布局上资源颇丰经验颇足的OV,很有一套。而这,或许也是OV阵营意图谋变,再次想要建立产品门槛的动因之一吧。
销量为主,品牌为辅的手机狂热时代已然过去,品牌为主的时代正在敲门。超级旗舰店像极了一块叩门砖,oppo过往通过代理加盟模式发展的线下门店大军,急需整体的服务体验升级。在此背景下,自营是一个很好的解法。且年轻人喜欢尝试热爱新奇的心理弱点,也会是品牌店可以用来大做文章的天时地利。
小米零售店26万/平方米的坪效绝对是刺激因素之一。而背靠强大的生态产业链,小米零售店的坪效在2018年的走势看涨,反观oppo大量的市场费用流入了代言市场,也因此限制了其只能在泛娱乐领域施展拳脚。娱乐IP的先发合作优势是OV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不出意外,未来在综艺节目和流量明星上的垄断力也是别家所不能及。线下门店的效能挖掘,或许还是要通过不少张明星的脸来拉动了。
当然,未来以明星为载体的各种活动类型,例如电影发布会等线下活动形态,在oppo的超级旗舰店里发生,也未必不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