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阕《江城子》,自是千古悼亡第一词。
这是苏轼在结发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写下的。自从妻子离去后,思念便如滔滔不绝的江水,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夜晚,时常涌上心头。
那天夜里,他又做梦了。梦里妻子的坟茔孤零零地立在千里之外,我心中的凄凉又该何处诉说呢?即便能够重逢,你也应该认不得我了吧?随着人事的变迁,我早已是满面尘灰,双鬓染霜了。梦里依稀回到了故乡,你芳华依旧,正对着窗户梳妆。我们相对无言,唯有千行清泪诉说着相思。
料想每个月明的晚上,清晖洒在我亲手种植的矮松林间,因为对我的思念,你该如何的肝肠寸断呢。不言自己的心伤,却从对方的角度入手,使这种感情更加含蓄蕴藉。
纵然时空相隔,但思念未曾消减半分。其情感之真,心中之悲,引得多少人黯然泪下。
关于苏轼和王弗的结合,民间流传着一段浪漫而美丽的传说。当年,在眉山县中岩有一座寺庙,书院依寺办学。书洵与书院的老师----乡贡进士王方是好友,于是便让苏轼跟随王方学习。
在寺庙的附近,有峭壁削立,其底下有一泓清潭。最令人称奇的是,潭中的鱼儿一听到人们的拍手声,便会从水里一跃而出。
王方与寺院的长老商量,准备给这潭水取个别致的名字。当地的文人和学生纷纷积极参与,但都让人不甚满意。后来,苏轼提议名“唤鱼池”如何?众人皆觉得既生动又贴切,无不颔首称赞。
就在这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派丫鬟送来一纸。展开一看,上面赫然写着“唤鱼池”三个字,这与苏轼简直是心有灵犀了。王方对苏轼心下十分欣赏,便差人向苏家暗示,于是成就了一段姻缘。
但据史料记载,两人刚成亲时,苏轼并不知道自己的夫人能识文断字。王弗每每在苏轼读书时,红袖添香,不肯离去。
一开始,苏轼并不以为意。直到有一天,他需要用一个典故,却怎么也想不起来。这时,王弗在一旁提醒并告诉他,在哪本书哪一页。苏轼大惊,同时不由得对妻子大为钦佩,他称赞王弗是个“敏而静”的女子。
王弗非但饱读诗书,还是个贤惠的家庭主妇。在她和苏轼结婚后两年,苏家的男人们便都离家进京赶考,彼时程夫人年长,弟媳妇又年轻,她便责无旁贷地担起了照料家庭的责任,将大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
温良贤淑的王弗,同样也不贪恋身外之物。苏轼在凤翔任职时,那个冬天,无意间发现有一块地方雪后不积雪,天晴了又隆起数寸,暗忖或许埋有丹药,于是按捺不住,想要挖掘。
王弗知道了,便用婆婆的故事制止了他。“家有贤妻旺三代,胜过良田千万顷”。男人有时候像个贪玩的孩子,有妻贤如此,可少走许多弯路。
苏轼是个纯粹的书生,社会经验几乎为零。在他的眼中,天下无一个不好人。王弗却有很强的识人能力。为了怕苏轼上小人的当,当他在家接待客人时,王弗常常躲在屏风后偷听。根据苏轼与客人交谈的内容,她基本上能判断出来人的人品,给苏轼提供参考。而她的这些预言,在后来的交往中,果然都得到了印证。
如果,王弗能一直陪伴在苏轼身边,也许苏轼的人生道路会顺畅许多。只可惜天妒红颜,在王弗27岁时,不幸离开了人世。
人世间最可悲的,是你在里面,我在外面,纵然情深似海,却再也难以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