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不要太在意他人的评价——麦加
最近又重读了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这本小说是毛姆的经典代表作,自问世以来,以六十二种文字风靡一百一十个国家,全球销量突破六千万册。
可是许多人不了解的是,毛姆之所以声名鹊起,并非因为他的小说,而是因为他的剧作。
毛姆于1877年发表了文学处女作,此后,这位有过五年学医经历的年轻人,决定弃医从文,并在十年间兢兢业业,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但是命运女神并没有因为他长年累月的勤奋和辛劳,而对他有所垂青。
1907年33岁的毛姆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他决定重操旧业,重新学医,以便能够成为一名远洋货轮的随船医生,过上相对优渥的生活。就在此时,时来运转。毛姆创作的一部已经被17家剧院拒绝过的剧本却在伦敦著名的皇宫大戏院上演了。因为出人意料的喜剧情节、幽默有趣的对白,备受观众推崇,也为各大出版商所重视。
1915年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出版以后,有匿名评论,嘲讽这本书是腐朽的现实主义。但毛姆却没有因此改变自己对现实主义的坚持。当时有一名评论家这样评价《人性的枷锁》一书的主人公:像很多青年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银币。
毛姆很喜欢这个说法,便决定以《月亮与六便士》作为下一本小说的书名。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故事梗概是:一位四十岁开始学习绘画的证券经纪人,放弃了优越的生活,抛弃了娴熟温柔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为了追求艺术理想,忍饥挨饿,备受精神折磨,最后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结束了生命。
这个男人叫做斯特里克兰,是本书故事的主人公。
毛姆在这部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很特别,全书的第一句话是:“说实话,我最初认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我一点也没有看出来他身上有什么不同凡响的东西。”这一句,以及文章里大量这样带有很强主观体验的句子,都为描述斯特里克兰的故事,或做了铺垫,或埋了伏笔,或鲜明地点明乐立场。
虽然故事刚刚展开,但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毛姆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有意的进行了虚化。
毛姆既没有赋予主人公足够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也不将它塑造成某种类型人物的典型代表,而是有意的通过他口中的描述,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模糊不清,就像水墨画上的远山背景,淡淡的。
这样的塑造方式,也恰如故事的主角斯特里克兰,在书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他就像白开水那样寡淡,走在大街上汇入人群中时,就消失不见了。
开篇就这样无趣的斯特里克兰,究竟是为什么,放弃前半生平淡、宁静、舒适的生活,跑到巴黎去了呢?
毛姆在这本书里面采取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因此为了便于讲述和理解这个故事,让我们采用“代入法”把自己当成是故事的叙述者——也就是那个刚有名气,与斯特里克兰太太有所交情的作家,借助他的眼睛和经历,去推动和感受整个故事。
人们都认为主人公是闲得无聊出去找情人,住在巴黎豪华酒店逍遥去了。“我”受其妻委托去找到男主人时,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的。斯特里克兰住在巴黎最破的酒店里,肮脏邋遢,衣衫破旧,身上只剩下一百英镑,并且传说中的“女人”,也无踪迹。这一点打破了人们的猜测,让他的妻子更加无法忍受。
通过“我”和斯特里克兰的对话才发现,他现在完全不想管家里的一切。他养活妻子十七年,他认为妻子应该出去工作,养活她自己。他要实现自己画画的理想。虽然他四十岁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有绘画的天赋。
斯特里克兰为了绘画爱好抛妻弃子的想法没有得到家人的原谅。在当时,如果为了情人离家出走,他的妻子尚且可以原谅他。大家都觉得他似乎疯了,不合常规。
毛姆是擅长剖析人性的。读到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他太太这个角色,体会到世界上有这么一群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别人的看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悲痛里,夹杂着虚荣心受损带来的痛苦。
毛姆主要想揭示人性是复杂的、多变的,并不是非黑即白,更多的是灰色地带。就像对斯特里克兰完全无视他人、彻底忠于自己内心的行为,也没必要太多赞赏。斯特里克兰太太代表人性的庸常与名、利益的权衡,斯特里克兰是独特但极具毁灭性的人物。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在巴黎五年,男主人公没卖出一幅画,生活过的穷困潦倒、神智失常。曾经有六个月的时间,每天只靠一片面包和一瓶牛奶度日。
当有人问他:“你认为你这么做值得吗?”
斯特里克兰表示:如果时光倒流,他依然会放弃舒适的家和作为普通人的快乐生活——哪怕在巴黎的日子看起来如此艰难和落魄。
斯特里克兰后来离开欧洲,来到了塔希提岛,与酒吧叫爱塔的女孩结婚。后来他得了重病,爱塔不离不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4-08-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