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自然少不了汉代的皇帝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两个皇帝,其中的汉献帝,正是汉代的亡国之君。
人们常以龙作为天子的象征,而汉献帝,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只兔子,懦弱软弱。他并不笨,甚至有点聪明,这也正是董卓杀掉少帝,扶献帝上位来加强控制的借口。可是他却过于软弱,从九岁被董卓扶持上位,他一生中被无数奸臣利用,作为号令诸侯的工具,却丝毫不敢反抗。“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面前以迎受之。”受到这等侮辱挑衅,他却不敢作声,可见其懦弱。
献帝其实十分清楚自己都处境,文中,他“泣伏皇后曰:‘朕自即位以来,奸雄并起:先受董卓之殃,后遭傕、汜之乱。常人未受之苦,吾与汝当之。后得曹操,以为社稷之臣;不意专国弄权,擅作威福。朕每见之,背若芒刺。今日在围场上,身迎呼贺,无礼已极!早晚必有异谋,吾夫妇不知死所也!’”表明他清楚自己的傀儡身份,也感觉到自己将成为亡国之君,但他却不敢作什么反抗,只能在各个权臣手下苟且偷生。
汉献帝虽懦弱,却并不是完全没有做过反抗。《三国演义》书中,虽然一直不重视描述汉献帝,但是还是有一段他的反抗经历。在曹操打猎过后,汉献帝实在愤怒,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借赐衣之名,将诏书传达给皇家的外戚和忠臣,借此寻找除灭曹操的方法。“朕闻人伦之大,父子为先;尊卑之殊,君臣至重。近者权臣操贼,出自阁门,滥叨辅佐之阶,实有欺罔之罪。连结党伍,败坏朝纲,敕赏封罚,皆非朕意。夙夜忧思,恐天下将危。卿乃国之元老,朕之至亲,可念高皇创业之艰难,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奸党,复安社稷,除暴于未萌,祖宗幸甚!怆惶破指,书诏付卿,再四慎之,勿令有负!建安四年春三月诏。”这一段衣带诏,虽然是为了体现朝廷有志之士的忠心,但是汉献帝为了改变局面而做的努力也可以从中看出。
从董卓,到傕、汜,再到曹操,最后被曹丕逼迫退位,汉献帝从九岁登基开始就一直是别人手里的傀儡,他始终只是名义上的皇帝。这固然有他的原因,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他的前辈们败坏了汉朝的江山。他最终只能作为别人的傀儡,作为亡国之君,推出历史舞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