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来泉州参加丁博的数学冬令营已经接近尾声了。本来想结束后再整理学习体会的。毕竟整个过程完整后才会看得全面,有些认识和体会及收获不在当下,而在后发效应上。
但是,昨天晚上一些妈妈们的问题触动了我。时间关系,不能一一细细阐发。于是,我还是以文字的形式和妈妈们交流吧。
第一个问题。怎么认识丁博的面授课。
孩子年级不一,集训时间短。怎么设计课程,本身就很考验老师的功力。说实在的,《说理解数》的吴博丁博很“另类”。若从短期效应讲,分年级“灌”知识点来的既省事又快捷,但这与当地的各种补班和网上的各种培训又有什么区别?这与喂一口吃一口的常规教学又有什么区别?若是这样的教学,我们有必要前来么?孩子们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学的怎样,想必妈妈们心知肚明。原谅我的孤露寡闻,这种年级混杂,时间短暂的集训营目前我只知道丁博连续办了四期了。每一期我都带孩子参加了。每一期我都有文字记载。每一期孩子的成长都不同。
虽然孩子们的年级不同,性格各异,但是在学习上的共同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怎么正确的打开思维模式,怎么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方法。这与知识点的“务实”没关系。这纯属思想的“务虚”。恰恰这个“务虚”统领着“务实”。如果懂了这个道理,丁博面授课的精华也就懂了。
以这次冬令营的第一次课为例。
丁博讲了什么?思维,规律,规则,怎么认识数学。怎么学习数学。这个问题是不分年级的。是纲领性的。懂了这个问题,再来看知识点的学习,是纲举目张的关系。
妈妈们真懂了么?
如果仅仅盯着知识点,是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纯务实,孩子的思维打不开。这是学习越来越没后劲的本质原因。
第二个问题:丁博的面授课孩子怎么学?
上课认真听是必须的,当天复述也是必须的。这次的冬令营已经讲了三天。每天晚上的回顾复述也进行了三天。孩子们的接受力超越了我的想像。三年级的小女孩美成是第一次参加。第一天的晚上复述能讲个七八成。特别是她的笔记要比四五年级的两个哥哥好。我表扬了她的认真,要求俩哥哥也向她那样记笔记。结果第二天一上课,丁博要求认真听,不要求记笔记,把俩男孩得意的。四五年级的两男孩都不是第一次参加丁博的面授课。看似上课不那么专心。但是实际上他俩都听进去了。复述时都能讲个差不离。
讲出来是内化提升的过程。当思维,观察,感觉,规则频频出现在他们的脑海里时,他们的学习一定是有方向的。有了方向只要坚持下去,收获是自然而然的。
好动的男孩学习上喜欢走捷径。昨晚达妈问:学习上有捷径么?不等孩子回答,达妈自己总结:
学习上的捷径就是按照规则一步一步耐心地去做。
做到了这一点,就拿到了学习的金钥匙。
第三个问题,家长是主导,是桥梁。
以前我说过,亲子共学两个人参加交一份学费是《说理解数》的特色。我陪孩子参加过别的夏令营,都是家长孩子各交各的费用。唯有吴博丁博是例外。我问过吴博这个问题。吴博答,学习缺一个环节都不完整。同样的课,孩子听和家长听,接受力是不一样的。家长的桥梁作用不容忽视。
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是爱和乐父母大学的“理念”吧?
用在丁博的课上,再恰当不过了。
时间关系,暂且搁笔。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