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第四篇里仁(9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第四篇里仁(9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作者: 割禾刀 | 来源:发表于2024-01-23 11:08 被阅读0次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shuò),斯辱矣;朋友数(shuò),斯疏矣。”
    【翻译】
    【杨伯峻】子游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会反被疏远。”
    【李泽厚】子游说:“事奉国君,太烦琐,便会受到羞辱。对待朋友,太烦琐,便会遭到疏远。”
    【钱 穆】子游说:“事君太逼促,太琐屑,便会受辱了。交友太逼促,太琐屑,便会见疏了。”
    【夜辰心得】
    数,烦数,指频繁。这章讲与君主和朋友交往之道。意思挺好理解,可道理耐人寻味。
    一方面,孔夫子强调忠君,那君主决断错误,作为大臣该不该劝谏呢?当然应该,不谏还算什么忠。对于朋友也一样,朋友犯了错误,该不该劝谏呢?当然应该,不谏怎么算诤友。难得诤友啊!
    可这里,子游又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告诫人们:事奉君主,不能太数,否则会遭受侮辱;对待朋友,也不能太数,否则会疏远。现代还好,在古代事奉君主,弄不好何止是受辱,小命都没了。司马迁算是尽忠了,结果受宫刑,那些丢命的谏官比比皆是。与朋友相处也是一样,一个错误反复的劝说,最后大多闹得不欢而散,这也是常有的事儿。
    这么一琢磨,求仁求义,实在是不容易,不单需要有一颗仁义之心,还是个技术活,懂得拿捏分寸,恰到好处。现在看,孔夫子的教导,不是僵化的、教条的,反倒有一种活泼泼的感觉,如黄蓉一般灵动,不像郭靖一般呆板。
    朱子引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这话说得很明白,谏不行则当去,善不纳则当止。凡事适可而止,别闹得针尖对麦芒,高举忠和义,结果反倒惹恨成仇。子贡问友。孔夫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夫子也是这般意思,不可则止。
    这么一说,又好像违背了忠与义的本质。难道要看着君与友犯错误而不管不顾吗?我理解:一个是劝谏要“善道之”,以别人能接受的方式来劝说,注重时机、场合以及说话的口气分寸,千万别理直气壮,一副舍生取忠、舍生取义“为你好”的架势,让人不好接受。二个是三次劝谏,人家都不听,说明什么?主意已定,对你的观点和判断不认同。如果再强谏下去,那有些剥夺别人意志的嫌疑。“我的人生我做主”,事情的结果没出来之前,或者人家没觉得自己是错误之前,最好的办法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作为臣子和朋友,此时应该做的不是扭头骂一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等待观望。而是极力去预判可能出现的恶果,提前做好弥补的工作,待恶果显现,及时补台、堵窟窿。这样才是臣子和朋友的忠义之道。
    南师感慨:“做人真不容易,的确需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里居于仁道之境了。”
    孔夫子的教诲,意味深长,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非经世事、历艰险、处夹缝中难以理解。学《论语》看似在文字,落点全在现实之中,我等凡夫俗子,边学边在现实的汪洋里扑腾吧!

    2024.1.24摘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第四篇里仁(9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iu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