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吴亦凡,你好,我叫李雪琴......”最近,一个叫李雪琴的女生火了,火到什么程度:抖音粉丝329.2w人,获赞总数:2193.0w人,并且仍在不断上涨。
据说2018年下半年,李雪琴在抖音接连发表2条视频,隔空喊话吴亦凡。但是,让人想不到的事,吴亦凡回应了!
也正是吴亦凡的回应,让李雪琴步入了大众的目光中,大家纷纷去搜之前李雪琴喊话吴亦凡的视频,而且“李雪琴是谁”还一度上了热搜。
网友立刻扒李雪琴的身份,原来人家是北大新闻系毕业、现在是纽约大学在读研究生,最近办理了休学,她称自己休学不是因为想回来当网红,而是自己真的在外国过的不快乐。
为什么北大毕业的李雪琴,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快乐?有视频采访她,她说:人家都觉得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很快乐,很幸福,其实这只是没考上的人这么想罢了。这一点我早就发现并理解。人们总是认为学历越高越快乐,其实生活快乐与否,与学历无关,与职业也无关。
于是网络上立马有人开始批判她:北大的居然来当网红;北大的拍这种视频;想赚钱想疯了;北大毕业美国硕士,不好好做学问,简直是浪费好资源云云。
面对网络上的恶言,李雪琴也发博回应:“北大怎么了,念了北大就不能当废物了吗?我只是恰好高考考得好,擅长考试而已。”我非常认可她的说法,这也正是我一贯坚持想表达的观点。上名校不是解决一切人成长问题的灵丹妙药,更不能保证一生都过着一劳永逸的快乐生活。
过高的期望值和不适合的位置,只会把一个人放在自己无法把控命运的更痛苦环境里。更可悲的是你的痛苦,没人理解,全都认为你还很幸福。
02
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美国留学,李雪琴的成长道路,完全符合所有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但站在那个高平台上的人,她怎么想,感受如何?没多少人知道、懂得的。人们有的只是羡慕。
李雪琴说:我见过太多优秀的人,而我却始终觉得自己很难融入这类高端人群中。在大四的时候,也就是毕业实习来临之际,我患上了抑郁症,开始远离人群,甚至自残过。
就在她的内心世界快要因此崩塌的时候,她决定让自己重新站起来,不让别人来定义自己,要遵从内心去享受属于自己的快乐,做一个虽不被主流认可,但自己感到快乐的“北大废物”。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跟李雪琴都太像了,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没有自己的人生答案。不甘平庸却又一事无成,老是因为碌碌无为而焦虑,却又在焦虑中继续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中年家长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成人子女的苦恼,他们只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拥有烦躁和焦虑。多数人(尤其中老年人)为何看不懂李雪琴为什么“痛苦”?其本质是对痛苦的概念,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不在同一个层面上。
一个网友说: 我家是女孩;上大学时从不主动要钱,更不主动给家打电话。我们给她打电话,她也表现的不耐烦;目前她毕业了,并在外地工作了。我们只能从她的微信状态揣测她的境况和心情;几年下来,我都不知该怎样与她交流,在心里虽然深爱她,但现实却有距离。母女关系搞成这样,真为这位母亲感到悲哀。女儿学历再高,工作再好,也不是她妈妈想看到的教育最终结果吧。
无独有偶,那天听王芳的访谈节目,演员王丽云说,她女儿车晓坚决拒绝和她在一个剧组演戏。母女见面最多呆上几个小时,车晓就受不了。有一个剧组想让她们母女演剧中的母女,王丽云说:我同意,你们问车晓同不同意?结果女儿不同意。
为什么女儿不愿意见妈妈,不能与母亲和平相处?多数情况是母亲在养育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出了问题,让成年后的女儿想躲避母亲,不愿意和她在一起。这时的母亲还感到自己很无辜。认为孩子是白眼狼。
就好比现在的我们,也同样有些理解我们的父母的烦躁与的焦虑是为什么?我们也一厢情愿的认为,人到老年有吃有喝有人伺候,为什么还不满足,却愿意当让人烦的“作爹”、“作妈”、“做婆婆”。他们对疾病焦虑,他们对死亡恐惧,我们没到时候,还不能感同身受。
03
对于出生就享受较为丰裕生活的90后独生子女而言,他们从来没对吃喝穿戴发过愁,0——6岁被当做小皇帝、小公主般宠大。上学后这12年学业压力逐年增大,于是产生了精神层面的痛苦,且越来越深,摊上懂点心理学或善解人意的家长,还能帮助孩子疏导和缓解一下,摊上灼灼逼人、且意志坚强的家长,孩子内心经受了什么,只有孩子自己知道,长大后,不选择躲避和远离就怪了。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现代人有太多的希望,虽然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但不能得到它。他们所有的精力都用于追求目标,而问题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这些目标是否真的是他们想要的。
在学校里,要分数;到社会上,要事业成功,要赚大钱;在生活中,要住大房,要开好车,要穿名牌,要到各地旅游。真的都得到了,那又怎么样呢?一切苦恼就都没了,那只是没得到这些人的想象。
60后70后一生努力追求的过上“好日子”,而有的90后在出生时就已经全部拥有了。因此,他们比我们更早地面临了精神层面的困惑:什么是我?我想要什么?
李雪琴说:即便在北大,也都是普通人,天天看着那点GPA、谈恋爱、搞很傻乐呵的那种社团、保研、出国之类的事情。至于保研、出国是为了啥?想清楚的人也不是很多。她已经察觉到内心自我的萌芽,她觉得这些不是她想要的,可她想要的是什么?
曾几何时,我们都坚信并遵从一条固定道路,就能通往人生的光明大道。尤其改革开放40年来,是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少有的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很多底层好学上进吃苦耐劳的人,把握了这千载难逢的契机,很多人实现了人生的阶层逆袭。
但随着社会发展转型期的基本结束,阶层形态逐步出现固化,打破阶层壁垒不再像60后70后当年那样,通过个人的努力就有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巨大机遇了。可以说,向上的通道虽然没有被封死,但上升的路越来越窄、越来越难走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90后过早地认识到了这个现象,所以他们的痛苦,我们不能感同身受。我们依然以长辈的身份,个人的成长经历现身说法,或评头论足。崛起的自我意识,对重新定义社会游戏规则的渴望,才是90后“痛苦”的核心原因。
如《麦田里的守望者》里的霍尔顿,年轻人的痛苦,是世界永恒的命题,也是青春令人难忘的魅力。
与其试图枉费心机地理解他们,不如我们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无条件的去尊重,哪怕是和我们的想法完全不同的选择。母子之间深爱彼此容易,接纳彼此不容易。做不到不要紧,明白道理也行,怕的是道理也不明白,还一意孤行的指责、抱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