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海无涯形容读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而需上下求索,虽有些夸张,但其实并无扭曲造作。
而能给人以学海无涯,浩然缥缈的书,除了那高大上的辞典,百科全书外,不外乎吕思勉先生的《国学知识大全》。
但又与百科全书,辞典集合众人之力编撰修订不同的是《国学知识大全》自始至终,都是吕思勉先生一人的学识结晶。
其博学,从诸子百家到理学纲要,从国学到中国文化史,洋洋洒洒万言字,却独具慧眼,从不落俗。
每每读到都令人有兴奋兼惭愧之感,兴奋于吕思勉先生对历史国学独到的造诣,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本源,令人不禁拍案叫绝。
但兴奋之余又丛生惭愧,觉得民国乃至古代的学者,读书往往博而专,令现在的人,只能高山仰止,望洋兴叹。
2
古人博学,不仅古籍遍阅,读书如成瘾,甚至于琴棋书画,仗剑武功都要娴熟。比如李白,比如辛弃疾,比如苏轼,都是文韬武略的典型。
而古人读书的专注,同样令人心悦诚服,著书立论,要有旁证,旁证必须有经有典,引经据典以表示治学的严谨,尤其以裴松之为陈寿《三国志》做注最能看得出这点。
裴松之为了完善《三国志》记录单薄,并没有真正反映三国历史的内涵,于是搜集三国时期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超过了原文的三倍左右,旁引侧证,对不能判断的意见冲突的史料,为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裴松之也会一并附上去,以求客观。
所以古人读书著书,往往都是倾毕生之力钻研才著书万言,不像现在,尤其像网络写手,稍有五六月就有数十万字,一天一万字也是比比皆是,文字若失去了严谨,作品便也失去了厚重。
3
而吕思勉先生的《国学知识大全》更是著书严谨的典型,单单“论读子之法”一章立论出处,从《汉志》到《修务训》,粗粗一数,也不下三百余处,每一条立论都是有根有据,旁证作者意见观点之时,又能做到使读者能寻根溯源,一目了然。
至于对魏晋玄学,吕思勉先生认为:某种学术必须要追溯其前时期的情形,方能知其价值,玄学就是如此。
而对佛学,吕思勉先生认为:人之崇拜偶像,不过得一时心理上之安慰,而于真理,每有所空。
而对道学,吕思勉先生认为:现存之宗教,一切崩溃后,果何以陶冶人之感情邪?此种纯求本心之安之宗教作用,必大显其价值矣。
而对清代考据学,吕思勉先生则认为:考证之学之初兴,不过厌宋学末流之空疏,务“多读书”、“求是”而已。
其他精辟独到的见解,不一而足,从头至尾,贯穿全书。
因此读《国学知识大全》才会有面对书海的浩然缥缈之感,初读惊觉于我国历史和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有些思潮和看法闻所未闻,细读又有对于吕思勉先生涵盖宗教,艺术,乃至文化思想融会贯通后的集大成。有一种“不知什么是大家,但看了《国学知识大全》却有大家就是这样的”体悟。
也有人论《国学知识大全》,虽然是为了普及国学知识,但是言语过于晦涩等等,只想说,它成书于民国,当时一出版即受到当时国学爱好者和整理者的大力追捧,一时有洛阳纸贵之誉。
现在世易时移,我们读起来晦涩既有时代变更的原因,其实也有我们习惯简单平乏的快餐阅读的原因。
4
一本书是否要用毕生时间去读,就和一本书是否要用毕生去写一样,答案未置可否。
但就像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大家,但看了大家写的书,在高山仰止,望洋兴叹之时,不用理性思考,第一感觉,也知道什么是大家,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好坏存在于个人好恶之中,但经典却不会朽败在时间之下。所以领略太多众山小,偶尔上一上晦涩陡峭的泰山绝顶,也许会别有一番情趣。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