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
西方说中国古代无哲学?老子亲自打对方的脸

西方说中国古代无哲学?老子亲自打对方的脸

作者: 科学打造IP的郭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11-22 13:35 被阅读0次

    持续输出第46天

    在西方流传一个说法,就是“中国古代无哲学”,他们说《论语》只是格言集,说老子的《道德经》只是玄学。在他们看来,只有欧洲的哲学才是正统哲学,一点都不玄乎,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看来,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误解。比如老子的《道德经》,里面的内容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比西方很多虚无缥缈的哲学理念更哲学。

    下面我以《道德经》第2章为例,内容是: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斯不善矣”,知道了什么是“美”的存在,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不美”的存在,知道了什么是“善”的存在,自然就会知道什么是“不善”的存在,这不正体现了实实在在的本体论(存在论)吗?这不比柏拉图那“乌托邦式”的“理念论”更哲学吗?

    因为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美”就是一个叫“美”的理念,介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但是,正如“分析哲学”创始人伯兰特·罗索在自己的著作《西方哲学史》批判的那样,柏拉图的这个“美”的理念是自相矛盾的,“美”介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那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呢?这不比老子所说的“美”更玄学吗?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有”和“无”相伴而生,“难”和“易”相辅而成,“长”和“短”相互比较而看出差异,“高”和“下”相互补充,“音”和“声”互相配合,“先”和“后”互相追随,是永恒的真理。这体现了哲学里的“辩证唯物主义”,既辨证全面地看到事情的两面性,又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唯物”存在,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而自巴门尼德以后,西方古代哲学把“真理”定义为“与意见(感性经验)有别的知识,而知识来自灵魂的神性部分”。在他们看来,人的灵魂的神性部分来自上帝,这种建立在“上帝为神”基础上的认识论的真理观,实在是不可取。难怪后来尼采会狠狠地批判说:“上帝死了”,因为如果上帝就代表真理,这对人类来说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人类会因此失去自己对真理的判断力,所以上帝一死,真理才是真正出现了。所以说,中国古代的哲学,一点都不逊色于西方古代的哲学,甚至有些高度是他们达不到的。

    接下来再说说“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圣人(认为自己无知,实际集大智慧于一身的智慧之神)做事不刻意而为,他们更多用行动去教育别人,而不是光靠嘴巴;顺应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强行施加自己的意志去改变他们,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也不因此居功自傲。”

    这不体现了哲学的本质“爱智慧”吗?圣人因为“爱智慧”,所以“无为”。

    反观在苏格拉底时代,古希腊出现了大批所谓的爱智慧的人(当时的社会把这些人称为“智者”):他们以教别人说话的技巧为生,把“诡辩”的说话技巧发挥到淋漓尽致,把人间变成一个歪理满天飞的黑暗世界。

    这令苏格拉底忍无可忍,他虽然不认为自己多爱智慧,多会说话,但还是用语言把一个个所谓的“智者”KO掉了。

    在这之后,苏格拉底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爱智慧”是接纳自己的“无知”,这和老子所说的“无为”有异曲同工之妙(圣人认为自己“无知”,所以要“无为”)。

    这样看来,老子比那些所谓的“智者”更有哲学智慧,古希腊基本上也就只有苏格拉底等寥寥数人,能和他相提并论。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并非没有哲学,只是西方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所以造成了这种误解。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文化正是建立在“爱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生命不止,爱智慧不息”,这是中国古代很多人的生命观和智慧观。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生命观和智慧观作为基石,才有了中国古代的一个个强大的王朝的建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西方说中国古代无哲学?老子亲自打对方的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at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