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都知道,在自己的领域里,我并没有把自己在意的事情做到最好。不知道你是否和我有一样的感觉。就是每天在这件事上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也只是日复一日但完成了一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事情,心理学观察到这种白白消耗精力,却没有进步的停滞状态在人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那些成功的人又是如何表现得比大多数人要好的呢?
研究表明,在入职工作最初的那几年之后,人们的技能往往停滞下来,这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证实。因为一旦我们认为学的够多了,足够胜任工作了,就会停止学习,停止在学习区域花费时间。我们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完成工作,也就是处于“表演区”内,这就不存在持续提高的结果。而成功的人往往在“学习区”和“表演区”自由得切换。什么是学习区?什么是表演区?大部分人把精力投注在表演区,单纯的表演已经掌握的技能,单纯的执行。持续处在“学习区”的人,总是继续进步。我身边那些优秀的教练,每天晚上都有一次对于一天的总结思考,总结提炼出第二天需要提升的地方。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运动表现,优化自己的身材,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又比如顶尖的棋手并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去下棋,而是会预测大师们的策略并分析它们。再看我们自己,那些我们真正在意,也很努力在做,却很少有提高的事情,为什么停滞不前了呢?那是因为我们一直停留在“表演区”,表演区可以让我们在平时日常工作中表现的更好,但也提供了一些信息,提醒我们的不足,当我们再回到学习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应当去练习什么,提高什么。
所以通往高水平的路,就是在学习区和表演区来回切换的路,我们有意识得提升,然后将其应用于表演区。碧昂斯在巡回演唱会上,舞台上的表演,就是她的表演区,但是她每晚回到酒店房间时,她就径直地走回到了她的学习区,她会观看刚刚结束的演出录像,为她自己,伴舞人员,摄像组寻找进步的可能性。第二天早上,每个人都会收到几页调整的建议,这样他们就可以在下一次表演之前排练调整。
提高能力,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但是我们得知道什么时候去学习,什么时候去表现,当我们两个方面都想做好的时候,在学习区花费的时间越多,我们的表现就会越好。
那我们如何在学习区花费更多的时间呢?
首先,相信,明白我们可以进步,可以提高自己,我们称“成长型思维”。
其次,进步的目标必须明确,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必须花费在我们真正在乎的目标上。
第三,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提高,我们能做什么提高。就像学吉他,一遍遍地反复弹一首曲子,并不会让你提高,而是要去做一些刻意练习。
第四,保证我们处于低风险的情况下,因为学习区是会犯错的,要保证错误不能是灾难性的。要在绝对安全,适宜的情境下练习。
我们之所以会很容易做表演区花费大量时间,是因为我们通常把环境想象的都是高风险,又或者我们在彼此制造社会风险(犯错时的互相嘲笑),即使是在为了学习的学校里,每个人都会觉得要是犯了错误,就会被别人看不起,难怪大家一直都紧张兮兮,不愿为了学习冒必要的风险,老师家长也对正确答案趋之若鹜。无形中,我们的整个学习阶段都不愿意,害怕犯错,我们只想要“标准答案”,而不是鼓励学生去进行大有裨益的开拓性思考,一旦学生作业被被评分,最后被记入期末成绩,它们就起不到练习,试错、反馈、修正的作用了。我们让孩子误以为学校是表演区。职场里也一样,大部分公司都奉行“完美执行‘的企业文化,工作中也不会鼓励犯错,领导希望大家无缺陷地工作,但这只会让员工停在自己已知的领域,固步自封,不愿意再尝试新的内容。公司也很难再有创新和进步。最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我们如何给学习区和表演区安排合适的时间?心理学管理老师提出了几点意见: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可以做到下面这三点:1、找到相对低风险区域,在这里错误的后果不会那么严重。比如可信赖的导师和同事,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评,通过各种渠道学习。其次,我们可以像平常那样去工作和执行,但将精力集中在下一次如何可以做的更好,就像碧昂斯,我们可以观察并模仿专家,这些观察、反思和调整正属于学习区。最终,我们可以通过分享自己想要进步的东西,来降低周围人 的“社交风险”(害怕被嘲笑),通过询问自己不懂的问题,通过征求反馈,通过分享我们曾经犯过的错,和从中汲取的教训,为彼此营造一个低风险的状态。这样他人在做同样的事情时就会有安全感。
真正的自信来自于不断持续地学习。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花费在不停地做事,做事,做事,表现,表现,表现上,而是更多地探索,询问、倾听、实践、反思,努力成为想成为的人,会怎么样?如果我们每一个人一直都在某方面努力地提高自己,会怎么样?如果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低风险的岛屿,会怎么样?如果我们弄清楚了并向周围人说清楚了:我什么时候需要学习,什么时候需要表现,会怎么样?做到这些,我们的努力就会得到回报,我们的进步将不会停止,我们能做到比我们最好的,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