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

作者: 苏文若纨素 | 来源:发表于2019-10-08 17:29 被阅读0次

——关于李娟的《冬牧场》书评

太阳未出时,全世界都像一个梦,唯有月亮是真实的;

太阳出来后,全世界都真实了,唯有月亮像一个梦。

——李娟

新世界


看过《冬牧场》之后,久久不能合卷。

仿佛关上书的那一瞬间,那一个白色的世界也在同我隔绝。

我在一次三小时的飞机旅程中,打开这本书。似乎能穿过草原上落后和贫穷的混居村镇,看见一个蓬头垢面,动作滑稽,穿的像球一样驱赶骆驼的汉族女孩,又在一条尘土漫天、堆满牲畜粪便的路上走了很久很久,眼前的存在一片灰败,突然一转头,发现脚边开着一丛遗世独立的从未见过的花,顿时踏入了一个我此生可能也没有勇气去经历的新疆哈萨克族的牧民世界。

时时刻刻都会面临生与死的选择,在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中,在饥饿,寒冷,缺水,受伤的心理和生理的多重考验之下,人的生命显得渺小而脆弱,灵魂变得伟岸而真实。一路上我想了很多,下飞机以后,给知交多年的密友发了一条微信,谈及李娟的书,能打开一个切近感官的新世界。若是错过,太可惜。

李娟用朴拙的文字记述她的经历,又用富有哲思的文字发散和总结她的感知,才华横溢,简练通达,如孤山立与万仞,笔锋横断千年。每读过几页就能写出闪闪发光,跨过了金线的句子,然后经历与感知,质朴与精巧,浅白与深刻形成了奇妙的联系和共鸣,使之变得不可分离,那个白色的世界也变得栩栩如生。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上去沉默寡言,生人勿近,甚至不合群。在你看来他们是那样的孤独寂寞,但请收起你的怜悯。他们心中自成一方天地,那是别人所不能触及的净土,瑰丽而又惊世;饱含着生命力与自然的野性。对于他们这方土地已经足够热闹,无需尘世喧哗。而所谓的孤独与冷漠不过是这世界的守门人。

如何去界定一本小说,好与不好?

我理解的好,是它开启了你此生可能没有机会去抵达的地方,延长了你有限的生命,增加了你不可言说的体验,作者把她的时间给你,你读到她,你是感恩的。

《冬牧场》不是一本一开始就能吸引我的书,它质朴,平实,冗长,对细节有一种近乎福楼拜的式的执着,描写因为太像流水账而缺乏美感。

但是随着阅读渐渐深入,那些巨细无遗的描写,仿佛替代了五感,能听到山谷里的风声、树木晃动的声音,能看到站在山顶上看着羊群的牧人,在绿海孤岛中荡秋千的小女孩,牧场山上漂亮的大白石头,母亲和孩子在草地上亲昵,不远处静静凝望的邻居,而远处,脏脏的羊群们经年往复,踏出来无数条细细的羊道……我躺在羊道上,被羊粪包裹着,暖流缓缓涌入身体,就像躺在冬牧场的阳光之上。

那是第一次,阅读让我拥有在太阳之上的体验。

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我们生活在四季的正常运行之中——这寒冷并不是晴天霹雳,不是莫名天灾,不是不知尽头的黑暗。它是这个行星的命运,是万物已然接受的规则。鸟儿远走高飞,虫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无不备下厚实的皮毛和脂肪。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却理所应当,寒冷可以忍受。”

也许我和李娟一样,只是一个“又微弱又奢求过多的人

越是气场平和、心性温柔的人,越不爱和别人太密切地交往,生怕哪里辜负了对方的期待,同时也绝少期待他人。于是在一般社会看来,反而像是比较冷淡的人。

可惜越温柔的人,偏偏越难驯服。

梁文道曾经在他的节目里说,李娟的书,我只能简单的讲,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一个人牵着驼队,孤独,微弱地走在沙摸中,整面大地空空荡荡,天似穹庐,唯一的云停在天空正中央。那是一团台阶状的梯云。前后无人,四顾茫茫……那感觉既非凄凉也非激越,说不出的怅然,又沉静。千百年来,有多少牧人以同样的心情孤独地经过同一片大地啊。”

写作的体系,在她这里是失效的。

她肯定不是余光中、林清玄式的散文,不是那种世事洞明案牍浩瀚在故国旧梦和青灯古佛里打捞风雅禅心的人情,她没有到笔力绝尘出世的程度;她不是苏童、余华这些优秀小说家的另一只手,她没有那样忧国忧民手写日月眼观苍生的作家气韵;她也不是张爱玲、韩寒这样一出道,即以才华震惊文坛的天才少年;也不似章诒和、刘心武等伤痕文学以沉重记忆为材料的冷调叙述;也不是三毛、庆安这类作家的清新小品;不是风月,不是血泪,不是冒险故事更不是英雄史诗。《冬牧场》这本书以及作者李娟,谁都不是,唯独一个,她是李娟。

她的文字,不是最好的,甚至够不上冯唐所言的那根金线,换一个人也不会这样写,我们可能又会收获一部现代边塞牧民的史诗,但就永远不会有现在独一无二的李娟,就是这样,她的字里,简简单单,真真切切,高高低低,有风吹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新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fi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