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翻到一个僧人在ted的演讲,分享主题是认识自我的五种障碍。相比仙风道骨的高僧,他很年轻,从侃侃而谈地气度来看,有深厚的知识底蕴积累。
好奇他是什么背景和来历,就搜了一下,他叫释恒义,欧洲少林寺第35代大师,大学获得双学位和MBA,最终选择了僧侣修行的生活。
我的觉察和收获不在于他讲的内容,而在于一个新的发现——自己不再对僧人退避三舍或抱有偏见。
其实现实生活中和僧人的交集并不多,偶尔遇到在酒店大堂、电梯搭讪的人,一袭僧人打扮,上来就给人夸一通或找点噱头给人算命、讲经,这些人很难带来信任感。或者在景区寺庙,游客鱼贯而入,带着些被强推的玄妙物件懵懂而出。似乎对僧人的偏见就源于这些瞬间。
不久前在拉萨旅行,见到了许多僧人,他们穿着紫色和土黄色的僧衣,仿佛无处不在,当地人称他们为“喇嘛”。在布达拉宫,排队时他们也低唱着经文,给这个佛音缭绕的圣地加上一些神秘的气氛。
很多喇嘛手上拎着暖瓶,开始以为是带着喝的酥油茶,直到他们往酥油灯添加的时候,才知道那是为了让酥油保持温热而方便倾倒的。
一个胖胖的小喇嘛,跟随着同伴虔诚祈祷,但他好奇的眼神不时打量着周围的世界,流露出和年龄相仿的稚嫩,他的样子并没有什么出世的淡泊,如果他不是穿着僧衣,就和学校里的孩子们一样天真烂漫。
他新奇地拿出手机拍照的样子,深深印在我脑海之中,让我感受到,僧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他的生活、思想和感官体验,和我们这没有什么不同。
从拉萨回来后,我发现自己对于僧人的包容度和接受度大大增加了。改变不是在一天之内发生的,在这之前已经有了长长的心灵探索之旅,对于自己不了解的、有偏见的部分,更开放,更接纳的。
2023年5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