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t taking sides. 你可不是在做选择题】
take side的更准确意义是站队、站边,在二元对立中选择立场,比如美大选挺川倒川两大阵营,比如油盐店老板“您是买点儿糖,还是买点儿盐?”的诱导……我究竟选择站到哪边?我为什么站到这边?我能从中获得什么?我在逃避、掩盖什么?一旦我站了队伍,就必须尊奉该方的信条规则,压抑与之冲突的私欲,由此导致人格的分裂、冲突:真实受抑的自己、脸谱化的组织人格。
【I cannot investigate it if I want to get through it to reach an end. 如果我想要穿过一个东西到达它的对岸,那我就不是探索这个东西。】
译文近似佛家的此岸彼岸说。当然这很好,但容易让读者马上坠入既有定式,就不假思索了。
to reach an end,就是达成目标。如果我审视问题之前,预设了目标、动机,则这层动机就是我与真相之间的滤网、屏障(英文都是screen),过滤、屏蔽掉不合动机的东西,专门挑出符合预期的东西,以自慰自欺,这就是内心自行建构的幻相。催眠术的实质,就在于此。
所谓预设目标、动机,其实也是“站边”:有很多可选的目标动机,我选择对我最有利的一方,然后用该方的范式规则去应对问题,削足适履。活生生的真实问题,被削的血淋淋,去适应不合适的范式之履。这必然导致冲突与痛苦。
###
@阿布 ,thought译为思想、思维,在禅宗中就是念、妄念。当我们把念头、思维组织成逻辑森严的句子、文章,就已经固化为思维模式了。克喜欢用crystalization一词,结晶成形,就是灵动的感受,如同盐溶入水中自由漂荡,一旦结晶成形,就固化不灵动了。
语言的目的,只为了传递感受,是为了让人入道。文字再美,本身不是目的。执着于文字,便是买椟还珠。禅宗不立文字,用意在此。
真正最有价值的,是文字背后所启迪、所指向的那真情实感,那难以付诸文字难以言表的境界。所以克让我们去实地感受体验,而不要付诸文字、冠名字、贴标签(verbalizing,naming,labeling),因为我们一贴标签,就是调动标签文字所承载的固化模式,来约束、固化内心最灵动的感受。
老庄崇尚“吾游心于物之初”,亦然。感受念头与文字呈现之前的那种灵动浑茫质朴,不要急于付诸语言,那其中有自然的自发的问题呈现与流动,那其中就是问题的真正转化。一旦verbalizing/naming/labeling,就固化了、结晶了,感受就死掉了。
只有事后我想与人分享时,我才不得不付诸文字,但事后再绘声绘色的表述,都难以还原当时那灵动的真实感受,所以往往借助于各种比喻、类比。读文字的人,不是为了欣赏文字之美,也不是为了欣赏庄子的汪洋恣肆,而是借助文字,进入那种感受、境界,此时文字是“指月手”,但绝非月。此时,须得意忘言——放下文字执,忘掉文字;作者的意境,我得之于心。庶几得之……
2020-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