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沉重的震撼 ------读《南渡北归》有感

沉重的震撼 ------读《南渡北归》有感

作者: 在水一方_4a92 | 来源:发表于2022-07-30 16:56 被阅读0次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我心一片清凉。在这个暑假,刷着东方甄选的视频号,听董宇辉聊人生经历,侃天南地北,和作家一起谈书。

那晚,岳南老师才上直播间,书已经卖完了。这是一本什么书?竟然如此吸引人呢?原来是《南渡北归》,本来也想凑个热闹,买上一本,想想董老师的建议:买的书都看了吗?千万不要让买的书束之高阁,书,是用来看的。后来去爸爸那,我们聊起书,爸爸竟然买了《南渡北归》,于是赶紧拿来翻阅。爸爸还一再叮嘱:不要借给别人哦。我想,我就是想借出去,还不一定有这个人呢。人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就我这水平,鸿儒都离我远远的呢。

我这次看的是第二部《北归》,本书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突出再现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

全文120万字,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大部头书了。十几万字的差不多就是我的极限了。相当于平时看的十本呀。光是注释就有40万字,妈呀,又是几本书啊。由此可见作者的严谨。为写这三本书,耗费了岳老师八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搜阅了超千万字的珍稀资料。

匆匆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为这些大师们的坎坷命运而悲叹,同时也被他们坚定的信念深深折服。他们的高度是我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但他们就像航行中的灯塔,在黑暗中给予人们光明和希望,他们就像珠穆朗玛峰,是人们永恒的向往。他们还像太平洋,虽然小河小溪永远都无法到达,可依旧奔流不止,涌向远方。

到野外捉青蛙的童第周,竭尽全力保护人类古建筑文物的梁思成,雅在骨子里的沈性仁,满腹才华却的周作人,敢于向权威叫板的刘文典,从文人转为斗士的闻一多......让我仰望再仰望。

没有仪器,自己想办法,没有实验室,就地取材,没有标本,亲自到池塘去捉青蛙做实验。在国外有着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可是童第周却急于回国效力,内外战交替,生活工作都无保障,他们没有抱怨,没有后悔,仍然创造条件做实验,写论文。撰写的论文引起了国内外生物学家的瞩目,我想如果他也能拥有杨教授在国外的优越条件,他的成就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当李约瑟问道童第周为什么甘愿到中国如此偏僻的山村做实验。童朴实而坚定地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嘛!”让李不禁肃然起敬。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怀呀!完全没有个人利益的事,满满都是对祖国深情的奉献!

“性如竹影疏中日,仁是兰香静处风。”平时不作诗的金岳霖在看到她后,一反常态作起爱情诗来,并在藏头诗中这样写道。诗中的主人就是一代名媛沈性仁。沈性仁出身于书香家庭。姐弟四人都受过中外名校的教育,饱读诗书。她翻译的戏剧作品《移扇记》,是中国白话文运动的源头。翻译的《人类的故事》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房龙热”。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都对她高雅的气质和美轮美奂的外貌所倾倒。可谓是才貌双全。连胡适这样的大文人,都认为沈仁怡正是他心中所谋求渴望做异性朋友的绝佳人选。只可惜红艳薄命,英年早逝。

全文十五章,叙述了很多文人之士的感人事迹。而闻一多先生一人就用了三个章节。先生死时仅仅48岁,用梁实秋先生的话来说:闻一多先生短短的一生,除了一死轰动中外,大抵是平静安定的,过的是诗人与学者的生活,但是对日抗战的爆发对于他是一个转捩点,于诗人学者之外又成了一位“斗士”。

在国难当头,战火纷飞之时,闻一多先生选择了公开站队,号召文人墨客共同抗日。这份不怕牺牲,直面斗争的精神让人震撼。

全文再现了陶孟和、梁永成、刘文典、傅斯年、吴晗等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的艰难岁月里,颠沛流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给国家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重的震撼 ------读《南渡北归》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qhwrtx.html